又到一年毕业季,骊歌在校园里阵阵响起。每年到了这个时候,各个学校老师们给学生的毕业致辞,就成了老师们为学生送行的“礼物”,也常常成为引人关注的“最后一课”。精彩的致辞,往往会流传到网络,成为一时的热点。
近日,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穆建刚为2021届学生作毕业致辞,就引起了网友特别关注,一度冲上社交平台的热榜。在致辞中,穆建刚寄语毕业生:要把一生当作自己的远大前程……娃,甭想躺平,站直了别趴下。
“躺平”,是最近热议的社会话题。穆建刚老师的致辞可以说是自带热度,叫声“站直了别趴下”很容易,但要让这看似说教的观点,让人心悦诚服地接受却并不容易。看过穆建刚老师的毕业致辞,可以感受到,这篇篇幅不长的致辞之所以能够走红网络,并非蹭着了热度,而是自带真诚的热情,在如兄如父的叮咛中,将朴素的人生道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平易近人的话语,润物无声地传递给了学生,为他们如何走好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了及时且重要的“最后一课”。
穆建刚老师的致辞言简意赅,只说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建议学生,如果还没有确立信仰,那就先将职业作为自己的信仰;二是要尊重生命,善待自己,注重身心健康与修炼;三是要掌握有效沟通技巧,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和家庭关系。这三个方面,说来平实,实则事关人这一生须予以郑重对待的几个重要命题。
走出学校的大门,首先要面对的是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身份转换与身心调适。不少年轻人还未站直,就想躺平,很大程度上就是没有做好角色转换的充分准备。职业对于很多人而言,都是枯燥与乏味的。不少人会抱怨工作与自己的兴趣不符,而实际上即便是将兴趣转化成了工作,兴趣多半也会变得索然无趣。对此,穆建刚老师的意见就是:躺平死得快,如果暂时还没能做到“爱一行,干一行”,那就不如“干一行,爱一行”,把自己生命的信仰与自己的工作联系在一起。
穆老师的话是对毕业生说的,但也直击社会痛点。我们时常会感叹,当下“工匠精神”匮乏,精工细匠有时比科学家还稀缺,这背后的病因所在,不就是因为很多人并没有把自己的工作当做“天职”吗?所谓“天职”,用穆老师的话来说,就是一个人以一种尊重、虔诚的心灵对待职业,甚至对职业有一种敬畏感。试想如果一出校门,就能理解“天职”的意义及其对人生的价值所在,尽“天职”而不是听“天命”,那还用担心有人动不动就失去了工作动力,成天想着躺平吗?信仰,是个大词,但并不是个虚词。将工作与生命的信仰结合在一起,于个人而言,能消除在枯燥工作中产生的厌倦与迷茫,重新找到坚定的方向;于国家来说,就不愁出不了大国工匠。穆老师谈的第一个问题,事关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也关系到民族与国家的发展。
穆老师致辞中说的第二和第三个问题,其实是在指导学生们如何与自己、与外部世界相处。走出“象牙塔”,毕业生们面临的是一个比校园要复杂很多的社会海洋。怎样学会在社会海洋里游泳而不被淹死,如何拿到社会大学的合格毕业证书,是令毕业生们惴惴不安的问题。既往的一些案例表明,如果处理不好,就可能会造成自身、家庭乃至社会的多重悲剧。在这里,穆老师从被领导批评、被同事指责,甚至代人受过等等具体问题出发,循循善诱地教导毕业生们要建立强大的内心,要尊重生命、善待自己,也要学会包容,善待他人。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穆老师的致辞,没有花哨的语言,却也金句迭出;没有描绘什么远大前程,只教导学生要将自己的一生作为自己的远大前程……他的致辞言之由衷,言之有物,言之有趣,最重要的是,切中了毕业生萦绕心头的种种困惑,予以既理性务实,又蕴涵着深刻道理与坚定信念的解答,尽到了一名“师者”的责任。
他吆喝着,要毕业生们甭想躺平,站直了别趴下,既是提醒,又寄予了厚望。作为一名教师,穆建刚老师应该是将“教师”这份职业当作了“天职”,像信仰一样地坚守。他的致辞对毕业生富有人生启迪意义,引起这么多网友关注,说明对于其他人也有启发价值。愿学校里有越来越多的穆老师,也愿毕业生们在社会大学中也能遇到这样的好老师。
(原标题《特评:甭想躺平!这位老师的毕业致辞为何打动了很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