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日记:战疫时期的工作百态

读特记者 余海蓉 通讯员 田怀谷 黄贤君 李梦园
2020-02-07 15:08
摘要

当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战进入了关键期,疫情牵动全国人民的心,一线医护人员的工作,也责任更重。北京大学深圳医院一线护理人员再次用文字记录下工作点滴,让我们看到战疫时期的工作百态。

当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战进入了关键期,疫情牵动全国人民的心,一线医护人员的工作,也责任更重。北京大学深圳医院一线护理人员再次用文字记录下工作点滴,让我们看到战疫时期的工作百态。

流动的生命线:第一次的负压转运            

记录人:重症医学科二区易铮            

时间:1月15日            

地点:重症医学科二区            

我是北京大学深圳医院ICU的护士易铮,记录下我第一次转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感染初筛阳性患者的经历。

1月15日,我上晚班。今晚,我分管的是我院第一例疑似新冠肺炎感染的患者。病人诊断不明确,加上病情危重,让我既感到莫大的压力,又忐忑万分。

这是一种新型的病毒,我们对它的认识还太有限,说不忐忑,是假的。除了培训,其实这是我第一次在实际的工作中,穿上隔离防护服。一米七个头的我,在防护服、帽子、眼罩、口罩的包围下,像个“太空人”。病房里,忙碌的脚步声和隔离服的摩擦声交织在一起,在安静的夜晚显得格外的突出。

凌晨四点,市里医疗专家会诊后,决定将该患者转到定点医院救治。在急救中心准备转运车辆期间,我开始为病人做着转院前的准备。

患者病情危重,肾功能衰竭,呼吸功能衰竭,血氧饱和度低,用上了呼吸机,身上带着6条管道,且个头超过180cm,体重超过100kg,要把他从俯卧安全翻转至仰卧。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闻讯第一时间赶来的李艳艳护长,协助今晚值班的医生护士一起,6个人,ABCDEF定位站好。医生口号一起,123,步调一致,将患者缓慢的翻转至侧卧位,123,轻轻的将患者平放下来。最后将管道一一妥善固定。我看了看监护仪上跳动的数字,一切稳定,我悬着的心也定了下来。

负压救护车到了,我正准备推着患者出病房,李艳艳护士长拦住了我:“易铮,转运过程有风险,我去,你留下”。

我心想,这可不行。首先,这个病人是我分管的,我最了解他的病情,为病人的安全,我应该去;其次,之前我一直在护理他,为了减少更多人的接触、减少感染的可能,为大家的安全,我必须去;最后,护士长是我们科室的家长,是我们科室所有人的主心骨,为科室的安全,我更要去。想到这,我坚定地看着护长,认真的说道:“不行,护长,你要留在科室,看好家,为了更多人的安全,我去送。”

压救护车载着工作人员和我们一路飞奔着向定点医院赶去。白色的车身仿佛利剑一般要撕开着无尽的黑夜,我的眼神紧紧盯着病人和他身边的监护仪,一边不停的和他说着话:“有我在你身边,别担心,我们很快就到了”。而心里却想着“快点,再快点,一定要安全到达,不能有任何差池,现在他的命就是我的命啊!”我不由得暗暗握紧了拳头,感觉到手心里开始冒汗,紧张、忐忑、未知不断交织在我心里。胃里也隐隐开始翻江倒海,层层的防护让我更感觉吸气的费力,可我的眼神一刻也没有从病人身上移开,前往定点医院的路途其实并不长,但时间却仿佛凝固一般,感到十分漫长。

到了定点医院,下车、转运、入科、整理病人及交接工作,我一边主动协助进行安全整理,一边跟管床护士交代我了解到的细节,为她们后续方便开展工作铺路。“剩下的交给你们了,你们辛苦了!”交接完毕后,我对她们说道。

定点医院的同行们朝着我点点头,说道:“你们也辛苦了,放心吧,剩下的我们来!”隔着防护衣,我们从彼此的眼神感受到彼此的笃定。

在等待救护车消毒的过程中,我给护士长打了一个电话,报平安。一回头,看到担架上卸下来的仪器,我突然觉得它们好像并非冰冷的仪器,而是一路上“战友”,它们也通过它们的方式来坚守岗位。回到医院时,已是清晨,抬头看了一眼太阳,觉得阳光真的很温暖。我望着天空,心想,冬天,应该很快会过去吧。

2个小时,我们建好应急队加油站            

记录人:彭卫群(内分泌科护士长)            

时间:1月20日  (腊月二十六)          

日记内容:            

还有3天就过年了,年前特别的忙碌,领取储备物品,春节护士的工作安排,了解留院过年患者的情况,还有近几天医院反复进行的新型冠状病毒防控的培训,让我感觉到今年春节不同往常。这一切,都在告诉我,今天的全面抗击新冠肺炎防控阻击战已经正式打响。

下午4点左右,接到护理部赖主任的电话,“你立即在10楼A区设立应急队加油站,准备2间休息室,并备好生活必需品。”电话中,她语气简短急促。我直觉感到事情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我立即带领科室的护工来到10楼A区,同时和总务科及设备科负责人进行沟通,对物资的领取特事特办,一路绿灯非常顺畅。

当我和护工一起正在铺床时,护理部丁主任和赖主任来了,临时决定开设8间休息室。“今晚就有应急队的护士从发热门诊下班后留宿休息,时间紧迫。”丁主任说。原来,医院已经成立了应急医疗队,开始了发热门诊的工作,今晚,这些上前线的同事,会到这里来休息。说着,护理部丁主任和赖主任也亲自动手一起推床、铺床。

短短2个小时,8个房间全部准备好,生活必需品也基本备好,有些是罗捷护士长自己买的。

这期间,我精神高度紧张,边准备房间的同时脑海里一直在想还要做些什么?不仅仅是安排好应急队员的生活和休息,更要加强应急队加油站的管理,做到安全规范有序。我给房间编上了房号,建立了《入住信息登记表》,让每一个房间入住人员都有追溯性。

刚刚给入住加油站的护士订好了早餐,完成了《每日身体情况登记表》《入住须知》《入住管理流程》的书写,交给赖主任审核。

应急队加油站,虽然不是在一线,但是却是要为一线的同事做好保障,让大家吃好、睡好,有足够的精力开始第二天的工作。回想起,下午应急队加油站筹建的一幕幕,护理部两位主任一起动手帮忙,科室护工小妹妹一趟趟领东西任劳任怨,消化内科陆文玲护士长对我说 “缺什么东西直接来我科拿”……真的觉得大家的心是齐的,内心是暖的,那么,我想,这场战,我们会赢的。致敬我们一线的同事!

睡了,明天又将是忙碌的一天。

推迟婚礼,一名军嫂护士的决定          

记录人:赖文娟(护理部副主任)            

时间:2020年1月23日(腊月二十九)            

记录内容:            

我是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护理部赖文娟,今天是我院第二批护理应急志愿队集结的日子。

随着抗击新型冠状病毒防控战争打响,护理部也发出倡议,招募第二批的应急志愿队。没想到,倡议书发出的短短1个小时内,29名志愿队员全部集结完毕。

曾有人说,90后,是自我的一代,娇宠的一代。而通过护士长们转发到群里的微信截图,“我志愿加入应急队……”,“我报名……”,“护长,我要去……”,我分明看到的是,一个个护理志愿队员青涩的面孔上,一双双倔强的眼睛。

下午,应急队员们正在参加战前防护强化培训。突然,会议室的门咚咚想起。走进一个姑娘,用并不响亮,但却坚定的声音说道:“主任,我是神经内科杨丹,我申请代替卢叶姐姐出战,她马上要结婚了,为了参加应急队,她把婚期都推迟了”。

大家的眼睛齐刷刷的望向卢叶。卢叶,90后的女孩,在大家的注目下,有些羞涩,但平静中透着坚毅。她用轻柔的声音说道:“我的家人都支持,我的男友也理解,我能上。”

卢叶,在神经内科工作5年了,今年是第一次申请春节完整休假。疫情说来就来,卢叶专业技能强,参加支援队,到留观区支援, 护理疑似和确诊待转运的患者,是很合适的人选。于是,本来原定会在2月9日成为一名军嫂的卢叶,就这样推迟了婚期。只是,在此之前,我们很多人都不知道,她的婚期马上要到了。我想,这位兵哥哥爱的就是这样宽厚、仁爱的她吧……

一群天真的孩子,本也是父母疼爱的宝贝,是丈夫男友呵护的爱人。站在疫情的面前,他们忽然强大到可以与死神抗争,这也许就是护理人的信念,是北大深医护理人的职业使命感……

二胎准妈妈值班:宝宝踢了一下我的肚子,是在认可我            

记录人:文玲(神经外科护士)            

时间:2020年1月24日(除夕)            

内容:            

昨天晚上,科室微信群异常热闹,同事们纷纷响应号召报名参加支援发热门诊,好多都是年轻姑娘们。

我摸着自己马上就快到25周的肚子,默默念叨:“宝贝,妈妈也好想与大家一起上战场呀,,本应该勇往直前,一马当先的,现在怎么办好呀!”细心地老公听到我在念叨着,情绪有点低落,马上开导我说:“你不要纠结报名的事,你现在身怀六甲,就算你去报名,护士长也不会让你去一线的,你现在需要做的事就是努力做好自己本职工作,这就是对单位、对前线同事最好的配合与支持!早点休息吧,明天还上班呢!”

隔天一大早,老公开车把我送到医院,路上已经人与车都少。刚到科室,姐妹们就热情地递给我帽子、一次性外科口罩。

今天我是主班,病区有38名患者。我开始处理医嘱,与各组医生沟通。今天出院6名患者,我审核病历,办理结帐,与护工沟通安排出院患者的终末处理,对空置病房的集中再消毒。

我忙完抬头一看,已经是临近中午11点,宝宝在肚子里踢了我一下,提醒我起来活动活动了。我站起来在护士站走了一圈。突然想起来,前天有个患者,带着胃管、尿管、气切导管与PICC导管出院的,虽然出院前都做好了宣教与指导,也评估考核了家属的护理操作能力,但是不知目前情况怎样了?放心不下,我赶紧拿起电话,给她家属打个回访电话。家属告诉我,患者回家后情况还可以,家用的便携氧合测的氧合不错呢,98%,这个患者的PICC初四到时间更换敷料。放下电话,为了让患者在这个特殊时期不用跑医院,我立即与护长沟通,安排我们科的主管护师史瑞萍与患者家属提前沟通与评估,确定好初四下班后到患者家里进行PICC换药与出院后的评估与指导。

“宝贝,妈妈是不是做得不错呀!虽然妈妈不能向其它小姐姐那样到一线去帮助疫情中患者,但我也可以帮助其它出院患者,通过线上指导与帮助他们,尽量减轻他们的担心,给予指导,让他们不急的事可线上沟通,这样就可以不出门了,减少接触与感染的机会啦。”宝贝又踢了我一下,“原来宝贝也认可妈妈的想法呀,宝贝,妈妈爱你哦!”我在肚子上比了个爱心。

虽然不能亲自上阵一线,但是我在病房与其它战友们守好病房,照顾好患者,就是对前线的最大支持。

亲爱的宝贝,我们一起努力!

梁总管家的泡面晚餐            

记录人:张佳佳(急诊科护士)            

时间:2020年1月26日 (年初二)            

记录内容:          

我是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急诊科护士张佳佳,这是我急诊科抗“疫”一线的第3天”。

夜幕降临,今天晚上我在急诊分诊台当值。白天的科室值班领导刚忙碌完一天,和我们夜班岗人员交代了一些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前脚刚离开。后脚我们的梁护长又踏入了急诊大厅,今天并不是她值班。

梁护士长,我们常称她是梁总管家。疫情发生以来,作为一名参加过抗击非典战役的老战士,无论是紧急部署工作、院感知识培训、防护用品准备、预检分诊流程、隔离疑似感染人员宣传,或是根据工作量随时调整班次,事无巨细,她总是细致安排到位。最关键,她还要兼着照顾年轻的我们。

只见梁护长默默换上了隔离衣,又亲自到急诊各区各岗巡视,看见分诊台的导医妹妹穿着的防护服,衣服偏大,她亲自帮小姑娘立起工作服的领子,用订书机把松大的领口加固钉封起来,她说:“穿上白衣就是健康卫士,为了自己为家人更为了患者,我们要做好防护,保护好自己!”

梁护长又走进抢救室,探下身弯下腰去查看重病人的情况。一床的樊奶奶因为脑出血,意识障碍,考虑到年岁过大,家属放弃了治疗,目前药物维持,已有几日。护长和当班护士手把手为患者翻身,千叮万嘱,要做好危重患者的皮肤护理生活护理。“让我们的患者在急诊的每一天都要干净清爽。”

8床的黄伯此次入抢救室是因为心悸胸闷,考虑到现在新冠肺炎严重,不肯来院,到了下午实在难受才被家属送来。治疗了几小时稍作缓解便闹着要回去,生怕交叉感染。护长轻声安慰:“请老伯安心养病,我们预检分诊都会将高危患者筛选到发热门诊。留着抢救室的患者我们都会妥善安置,每个患者和家属都会佩戴好口罩。”一番宽慰,黄伯才答应安心治疗。

梁护长总是念叨我们:“现在特殊时期,大家下班快快回家,好好休息,勤洗手,少出门。”可是她自己却总是“违规”,梁莉护长家住医院后面的莲花北小区,不管是不是她值班,饭前饭后,她就踱步到医院里来了,总是微微地笑着说:“反正家里没有事,就过来医院看看”。整个春节期间,梁莉护长的身影总是悄无声息,不经意就出现在科里了。

很多时候,忙碌到晚上饭点,怕我们不够吃,她总会把自己带来的零食统统搬给我们分享。可因为临时过来加班并没有订饭的她,会默默地拿出一盒方便面,还笑着和我们说“华丰三鲜伊面,大名牌呢,可好吃了。”

有这样的护长在,我们的心都是暖暖的,充满力量,无论将有什么样的战役我们都有信心。

家属隔离留观,她在急诊抢救室门口拦住院长去路            

记录人:张佳佳(急诊科护士)            

日期:2020年2月4日 (年初十一)            

记录内容:            

今天是我在急诊科抗“疫”一线的第12天。早上八点多,是每天一次的院领导和多科室早晨大交班,从疫情防控开始,就形成了每天早晨大交班的工作机制。

就在结束交班,陈芸院长看完急诊留观病区患者,准备离开之际,突然急诊抢救室一名家属急匆匆赶出来:“领导啊,请留步,我有事和您反映!”只见一名身穿黑衣的中年女子拦住了院长的去路。大家都止步在抢救室门口  ,我内心也咯噔了一下。

穿黑色衣服的女子,戴着帽子,估摸30多岁,她双手合十,激动地说道:“我要表扬急诊科全科医护人员,我们在急诊这几天除了病情好转,还时刻感受到了细致关怀,领导,太感谢你们了,感谢北大医院。”连声道谢的她情绪激动,哽咽说道:“留观时,我害怕,害怕自己被感染,也害怕和妈妈接触的医护人员也感染。在留观病房的时候,急诊科和隔离病房的医护人员穿着隔离服,一直守护在妈妈的身边。他们丝毫都不怕被感染,还要不断安慰妈妈和我不要害怕,一起面对。”

戴着口罩的她,看不清面容,但我却能够认出她来。原来这名身穿黑衣的中年女子,是我们13床的患者沙阿姨的女儿。沙阿姨是在2月2号凌晨因突发上腹绞痛送入抢救室,之前还有卵巢癌盆腔转移,数次化疗。送入抢救室后,阿姨有咳嗽,拍了CT高度疑似新冠病毒感染,但阿姨并没有接触史,请了呼吸科相关会诊,专家意见要进行咽拭子做检测以排除感染。

我们紧急将沙阿姨安置在抢救室隔离间,隔离等待采样结果出来。要知道,在深圳市首批确诊的新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就曾在急诊抢救室隔离间进行过治疗。我们丝毫不敢大意。

护理沙阿姨,同事们都穿上厚厚的隔离衣、戴着护目镜,密闭的N95口罩,医疗垃圾上也做好特别处理。昨天上班的护士李冬琼自告奋勇地说:“阿姨所有的操作和生活护理尽量都交给我吧,我一个人进去,免得大家都增加感染的风险。”

被“疑似病例”笼罩着,这对虚弱的沙阿姨来说,犹如雪上加霜,心里压力特别大。沙阿姨女儿一时间也花容失色。我们戴着手套的手握着沙阿姨的手:“请放心,我们都在的。等采样结果出来,我们第一时间通知您。你好好配合治疗,一定会早日康复的。”阿姨透过厚厚的口罩,重重点点头,眼眶竟然有些泛红。

每天,我们主动为患者及家属更换新的外科口罩,提醒他们要及时更换。为了减少家属外出,交叉感染,我们帮忙把餐送到隔离室门口。详细告知患者用药注意事项和观察要点,家属也特别配合详细记录下来。因为沙阿姨血管不稳定,用着血管活性药,我们定点巡视患者。这位女士还体谅地说:“姑娘,你们也少进来,免得感染了。”“没事,我们亲眼看到阿姨的情况才放心。我们是医护人员,都穿着防护服,不会有事的”

今天早上,隔离间沙阿姨采样的结果出来了,是阴性的。我们立马将这好消息告知了沙阿姨,并将她转出隔离间。沙阿姨和家属也如释重负。于是,才有了以上巧遇致谢的一幕。

陈芸院长听完,热情地握住她的手。其实,特殊时期,患者很容易焦虑,需要医务人员给予更多的关注,而患者的肯定和信任就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和鼓励。也没有想到,这一幕,被正在医院拍摄的媒体,也用镜头记录下来了。

立春了,预示着一年的新希望开启了。我们希望每个患者都能痊愈,我们希望这场疫情能快点过去。

编辑 张克            



(作者:读特记者 余海蓉 通讯员 田怀谷 黄贤君 李梦园)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