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总统拜登的欧洲行结束没几天,国务卿布林肯急匆匆地访问欧洲四国,一次次地重复美欧“在对待中国的问题上有一种趋同”。难道欧美果真穿上同一条裤子?难道美欧亲密到时时需要约会?
与拜登访欧接连抛出G7、美国与欧盟、北约三个公报不同,布林肯的欧洲行在努力掩饰美欧分歧,并且首次示弱,说“我们的目标不是要牵制中国,不是要建立一个反对中国的政策……而是为了对未来和国家之间关系的积极愿景。”
布林肯如此性急,如此喋喋不休对待中国美欧立场趋同,恰恰说明美国拉拢欧洲国家建立所谓的抗华联盟存在较大问题。换句话说,美国的如意算盘并没有打响。
欧美的“对华优先排序”
布林肯与法国总统马克龙和外长勒德里昂分别会见后,举行了联合记者会。法国欢迎“美国回来了”,希望和美国一道共同回到多边主义。说到对中国的关系和定位,勒德里昂的“对华优先次序”是一个伙伴、一个竞争者和一个对手。
法国外长进一步解释说,对于中国,法国的定位是很清楚的。“我们都有伙伴。中国有伙伴,当涉及到一些问题时,我们必须成为伙伴,这与整个地球有关”。他说,鉴于中国的重要性,在气候、生物多样性、健康方面,我们是合作伙伴。但同时法中也是竞争者,因为在一些重大的经济、技术问题或创新方面,两国存在竞争,以确保法国的利益得到尊重。在价值观上,法中是“制度性对手”。法国外长说,这三个支柱将根据特定的时间点进行组合,努力取得适当的平衡。
法国记者注意到总统马克龙对中国的立场与美国的相比,有较大距离。马克龙曾说,"七国集团并非一个敌视中国的俱乐部",与拜登的观点相距甚远;在美国鼓噪的印太战略上,马克龙说法国和欧盟不会与任何人结盟,“不要与美国保持一致。”北约峰会上,他说中国不是大西洋地理的一部分,中国不应该是该联盟的优先事项。
布林肯回答法国记者提问时说,这事儿比较复杂,不能用一个词来简化。这种关系中存在着对抗的因素,竞争的因素,以及合作的因素。接近中国时,联手比单独行动有更大的影响。他把美国的“对华优先排序”给讲出来了,首先是对抗,然后是竞争,最后才是合作。
布林肯在访德前接受德国《明镜周刊》专访时表示,美国的目标不是遏制或矮化中国,而是维护一个基于规则的国际体系。美国不要求伙伴们在中美之间选边站,但再次重申了美国“对华优先排序”:与中国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有各种不同的面向:我们是对手、竞争者,但也是合作伙伴。
欧盟与美国不同的“对华优先排序”恰恰凸显出欧美分歧,欧洲把中国视为合作者、竞争者和制度性对手,美国则颠倒,首先把中国视为全面对抗的战略对手。问题是,欧美真会像布林肯所期待的那样对华“有一种趋同”吗?
欧盟对华政策形成比美国早
在拜登上台前,准确地说是2019年,欧盟就提出了新的对华政策定位,也就是“系统性竞争对手”。前几天拜登和欧盟的峰会公报所讲的“系统性竞争对手”,采纳了欧盟意见,而不是拜登政府执意推动的全面抗华政策。
欧盟之所以提出新的对华政策定位,是考虑到新的国际形势变化和对美国的反感,以显示欧盟的独立性。在特朗普时代,欧美关系低迷,除了贸易上的相互制裁外,欧盟对特朗普满脑子钱钱钱而不在意价值观,有点看不起。于是把中国定位为“系统性竞争对手”,来强调欧洲对民主、人权、自由等价值的重视,以显示欧盟不是美国的木偶,具有独立的身份。与中国达成中欧投资协议,是表现独立自主的具体行动。
拜登的欧洲行,欧盟为自身利益,与美国勾肩搭背,显得团结一致。三个公报提及对华政策,显得欧美一心。其实,这是欧盟适度把重心调到“制度性对手”这三大支柱之一上。在获得欧美就波音-空客暂时达成妥协、美国不再对北溪2号天然气管道实施制裁、讨论美国如何解除对欧实施的钢铝征税等好处后,欧盟的摆钟又摆回来了,强调与中国的合作和竞争,但对“对手”不怎么提了。布林肯与德国总理默克尔见面后,双方都认为对地缘政治挑战要联合行动,默克尔却警告说,"尽管世界上存在各种争议,但我们必须始终保持对话渠道畅通"。这显然是对美国全面抗华政策的反对。
德国政界激辨对华政策
在欧盟中分量最重的德国,围绕9月举行的大选,正在展开对华政策激辨。尽管默克尔所在的联盟党在对外关系上宣称“最大的外交和安全政策挑战如今来自中国。”但仍然没有跳出欧盟对华定位,认为“中国是竞争者、合作伙伴,但也是制度性对手”。绿党的态度更强硬一些,但共识是应进一步发展欧中关系,提升欧洲在数位化和技术等领域竞争力,并要求欧中建立更公平经济关系。
最引人注目的是有望成为默克尔接班人的拉舍特的观点,他认为要延续默克尔的对华政策,在人权领域可以向北京表达关切,“但没有必要彻底改变我们的对华政策。”拉舍特说,与中国开启新冷战不是正确的做法。
德国一些政要随后加入到辩论中。德国前外长菲舍尔认为,孤立中国的想法是荒谬的,西方早就知道中国不会因为融入全球经济市场而改变自己的政治体制。“中国拥有14亿人口,他们获得全球认同的历史机遇已经到来。”
德国前总理施罗德则强调,以价值观导向的对华政策注定失败。无论你喜不喜欢中国制度,气候、疫情、恐怖主义、移民等议题都需要与中国进行国际合作。开展对话、加强多边机制,将有助于德国和中国展开合作。现在饱受抨击的"贸易促转变"战略,恰恰有望取得成功。
未来德国的中国政策走向,还要等到组阁谈判时才会变得明朗。德国《商报》的评论耐人寻味:政治人物出于对与亚洲最大经济体的经济关系的考虑而对批评中国持保留态度,这种情况不仅出现在中国的近邻身上。德国也一样,有望赢得大选而成为下一任德国总理的拉舍特已经明确指出,在公开场合大声和咄咄逼人地谈论一个国家的人权状况,好像不会推进改善。与中国维护良好的关系对德国经济非常重要,德国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
强调独立性,意味着德国和欧盟不太会成为美国的助理。
(原标题《欧美穿一条裤子?这个“对华优先排序”帮你解密欧美穿一条裤子?这个“对华优先排序”帮你解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