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海滨来到临时更衣室进行更衣
何海滨是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脾胃科的一名医生,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防控中,他主动请缨去发热门诊工作。
“非典的时候我在上大学,能做的贡献有限,现在疫情形势严峻,我也曾经在感染科工作过,有基础知识和工作经验,想投入到这次的战斗中,为抗击疫情出一份力。”何海滨说。
自从调到发热门诊,何海滨就被安排住在医院临时搭建的宿舍。在这里,他要上14天班,再隔离14天。
2月4日7点,何海滨来到临时更衣室进行更衣。
为了疫情的防控,目前,医院用集装箱在门诊楼外侧搭建了发热门诊,诊区分为污染区、半污染物、清洁区。诊室是污染区,清洁区则是医护人员24小时值守休息的地方。何海滨和另一名医生每人24小时值班,相互交替直至14天,他们的工作才算完成。
从清洁区到污染区,何海滨要进行一级防护,他要戴上口罩、帽子、手套、护目镜,穿上外科手术服和胶靴。
何海滨接诊
今天,来诊的是一位年轻的发热患者,他有喉咙疼的症状,何海滨用压舌板检查喉咙。
“采集患者咽试纸的同事,穿的是三级防护,就是你看见的那种密不透风的防护服。”何海滨向记者解释,尽管他不负责采集咽试纸,但是患者喉咙疼,他也会看一下喉咙。
“我们是医生,某种程度也是心理咨询师。很多人来到发热门诊,特别是疫区来的人,都很紧张、焦虑,我们要缓解他们的情绪,鼓励他们。”何海滨说。
看诊、不断学习、协调工作,何海滨吃饭的时间总是不固定。
疫情当下,医生们的简易餐
下午3:00,他才来到临时搭建的医生办公室,桌上同事帮忙从食堂打来的汤粉早已经放凉。这碗简单的汤粉,便是他的午餐。
“我没告诉妻子我来发热门诊了,怕她担心。”提起家人,何海滨有点不好意思,这个新年,他在家呆了3天就回来上班。“把孩子交给老人,我孤身一人,可以到一线。”
何海滨说,虽然自己面临着被感染的风险,但是他并没有想太多“万一感染了会怎么办”,“我没有基础疾病,也还算年轻,医院也做了很多防护措施,所以不太担心。”
何海滨反复观看防护视频
趁着没有患者前来就诊的空闲时间,何海滨也丝毫不敢懈怠,他坐在电脑前反复地观看防护视频,将各项防护措施熟记于心。“做好防护措既是自我保护,也是对他人的一种保护”。
医生们讨论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发现的问题
空暇时,何海滨也会与同事们来到值班室门口,一起讨论着这些天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及发现的问题,并探讨解决的方案。
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院长韩振蕴前来给何海滨加油打气
经过一天的劳累,脱下防护服的何海滨终于可以休息了。
此时,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院长韩振蕴前来看望,给何海滨加油鼓劲,并叮嘱他在看诊的同时做好自我防护措施。
这个简易搭建的集装箱,卧室不足5平方米,狭小的空间仅仅摆得下一张床和一张桌子,这里成了何海滨临时的家。“生活条件虽然艰苦,但自身可以克服。”何海滨说,不要把这些都想得太伟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责和责任,他只是在完成他的本职。
何海滨和接班医生详细地进行交接班
翌日清晨,何海滨结束了24小时的值班,他和接班医生详细地进行交接班,临走时还不忘叮嘱接班医生做好防护。
回到临时宿舍,何海滨忍不住翻看手机中女儿的视频
回到临时宿舍,何海滨将在隔离区度过24小时候后,继续24小时轮班。他忍不住翻看手机中女儿的视频,家人是他的牵绊,也是他最坚强的后盾。
“我的妻子,也是医生,她在另一个城市工作,也是年初二就开始上班了。”何海滨说,正因为妻子忙,他在简易集装箱跟家人视频的时候并没有被怀疑,关于在发热门诊工作的事,“打打马虎眼也就糊弄过去了。”何海滨说,等到14天的值班结束,进入14天隔离的时候会告诉妻子真相,“她也是医护人员,我相信她会理解。”
(深圳新闻网供稿)
编辑 刘晓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