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认病例是不是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检测病毒样本是最关键的一步。走近龙岗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刺鼻的消毒药水味扑面而来,一扇扇紧闭的大门后,是一个个没有硝烟的战场。来自全区的采样管在层层包裹之后,不分昼夜地运送于此。实验室全力以赴对全区疑似病例的样本进行检测。从年前到现在,检验员们一直全员无休轮值检测。
金玉娟:
拆送检样本包裹要像拆弹般谨慎
金玉娟是龙岗疾控微生物检验科的负责人,曾与同事一起成功分离到我国首株新型虫媒病毒-Nam Dinh病毒。她带领着实验室的同事们从1月中旬开始投入一线战斗。在临近春节万家团聚之际,他们却全员上阵两班倒,不分昼夜,直面人们看不见的防控战场。他们平均每天要处理70份样本的检测,高峰期时甚至超过190份。
“大家听之色变的病毒,在我们的眼里却是珍贵的‘劲敌’。”金玉娟表示,一次次的检测,如同一次次的“闯关”考验,在未知情况下,他们每分每秒都在与病毒为伴。
“就像拆除样本包裹,这样一件简单的事情,实则危险重重。” 金玉娟介绍,所有样本都是来自疑似感染者,是被怀疑有高浓度的病毒的样本。提取核酸时如有不慎,病毒就可能通过溢洒、气溶胶等不同方式对他们造成危害。因此,他们在每一次拆除包裹、打开采样管、提取核酸的过程中,如同在拆弹人员般的谨慎,全面防止感染和感染物的外泄。
“病毒外面有一层衣壳,里面包裹的就是核酸,我们首先对样本进行处理,使得衣壳破裂,再用特殊的方式将核酸提取出来。”金玉娟耐心地解释着操作细节,特别是在开盖、提核酸的时候,他们都会万分小心,现场都会有两个人配合进行此步骤,一个人进行操作,另一个人在旁边协助,全力避免病毒不会通过气溶胶的形式“跑出来”。
周健明:
脱下口罩和护目镜,满脸都是勒痕
“龙岗区的第一批密切接触者的咽拭子,就是我采的。”周健明介绍。为了保证密切接触者的隐私,也为了避免引起居民不必要的恐慌,他与同事是在地下车库里悄悄穿上防护服后再乘坐电梯直到病家。
“为了能采得更有效的样品,我要将采咽拭子的棉签伸到密切接触者的喉咙深处,引得他干呕了几声。其实我也是将自己完全暴露在病毒的面前。”周健明介绍说。
进入实验室前,周健明开始从头“武装”到脚,防护服、护目镜、帽子、口罩、鞋套、手套等一件不落。从穿好防护服那一刻,周健明和其他检验人员就要高度集中精神,不能有一丝懈怠。
“从穿上防护服到完成一批样品检测脱下防护服,大概需要4个小时吧。这中途是不能走出实验室的,别说什么吃饭喝水上洗手间,连看手机都不行的。”。周健明介绍说,一切实验相关物品,包括送样单都不允许被带出实验室。所以相关的信息全靠平板电脑和对讲机与实验室外进行传递”。
脱下口罩和护目镜,他满脸都是勒痕,双手也在手套里捂得发白。但他说这只是每一名病毒检测人员最普通的工作量。“疫情就是命令!我们必须24小时在线。这个春节,大家放弃团聚,就连大年三十和初一,同事们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战斗的最前沿,分秒必争地分析样本。”周健明说,“虽然接触不到患者,但我们时刻关注疫情,我们把检测做得更快更准,就更有助于控制疫情。”
杨慧:
把孩子送回老家,全身心投入战斗
下午4点30分,杨慧还在实验室里忙碌。这离她早晨8点半下夜班早已过去了8小时。
杨慧是龙岗疾控检验人员中的“元老”了。2003年“非典”的时候,她刚从学校毕业半年来到那时候还叫防疫站的龙岗疾控工作,“当时实验条件是差了一些,不过年轻,也不怎么害怕。现在实验条件好多了,但是上有老下有小,所以比那时候胆子是小多了,做事非常非常小心”。杨慧说。
但即便这样,杨慧还是经常在下夜班之后的白天,留在实验室帮忙整理资料,清点补充防护用品,还要带教前来支援的其他检验人员,让他们尽快熟悉实验室和检测流程,掌握检测方法,提高工作效率,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她说:“大家都很忙很累,我是党员,应该多为大家分担一些”。
检测工作繁忙,所以杨慧在匆匆吃过团年饭之后,就将两个孩子送回了老家。“我每天闲下来就和女儿聊聊天,毕竟女儿大了,还是能理解我的工作。儿子还太小,视频里看到我就哭。”杨慧说,希望疫情能尽快平稳下来,大家的工作生活都能回归日常。
在龙岗疾控的实验室里,除了专门检测病毒的检验人员,还有原先负责做理化项目检测的人员、从其他医院和防保所自愿前来增援的人员。他们没有一丝怨言,24小时轮转,全身心投入任务繁重的检测工作中。每一例病人的确诊都离不开检验人员严谨的实验,他们的结果指导着流行病学调查和密切接触者排查的动向,为疫情防控一锤定音。
编辑 赵偲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