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2日,这是一个特殊的日子——世界湿地日。
今年是第24个“世界湿地日”,宣传主题是“湿地与生物多样性—湿地滋润生命”。在全民动员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当下,这个纪念日显得尤其特别。纪念日的设置,是为了提高公众的湿地保护意识。自1997年开始,很多国家会在这一天(2月2日)举行多种活动宣传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图片来源: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
中国绿化基金会从2018年开始专门设立“生态中国湿地保护示范奖”,以此表彰为我国湿地生态保护事业作出积极贡献的组织和团体。近日,第二届“生态中国湿地保护示范奖”揭晓,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6家单位获此殊荣。
据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公布的“家底”:截至2019年12月,深圳现有自然保护地25个。其中:自然保护区4个,森林公园9个,湿地公园10个,风景名胜区1个,地质公园1个。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梧桐山国家风景名胜区、华侨城国家湿地公园和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为“国字号”。
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处于粤港澳大湾区核心部位的珠江口和深圳湾。是全国唯一位于城市中心的国家级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也是全球最重要的候鸟栖息地之一。上世纪60年代以来,深圳湾滨海红树林在海浪侵蚀、城市开发和水污染的影响下,数量减少,群落发生退化。为了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修复红树林生态系统,深圳启动了“深圳湾滨海红树林湿地生态修复项目”,恢复红树林湿地面积超过135公顷。
恢复重建后的滨海湿地(重点是红树林湿地)修复区,生物多样性不断提升。作为湿地生物多样性典型指标的水鸟种数,从47种增长到60种。珍稀的黑脸琵鹭的数量,从192只大幅增加到360只。福田红树林保护区4号鱼塘修复后栖息鸟类由7种提高到27种,年观测数量由150只增加到5900只,其中全球“极度濒危”鸟类黑脸琵鹭从零纪录增加到123只。
深圳湾滨海红树林湿地已成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基地,是市民和国内外游客休闲、旅游的胜地,每年为超过1000万人次提供浏览、休闲和科普教育服务。
【读特新闻+】
走进湿地 了解湿地
1.湿地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
湿地是陆地与水体的过渡地带,因此它同时兼具丰富的陆生和水生动植物资源,形成了其它任何单一生态系统都无法比拟的天然基因库和独特的生境,特殊的水文、土壤和气候提供了复杂且完备的动植物群落,40%的物种在湿地生存繁殖,它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难以替代的生态价值。中国的湿地类型众多,湿地生物多样性丰富,不仅物种数量多,而且有很多是中国所特有物种。
2.湿地生物多样性的现状
生物多样性正在急剧下降,而湿地物种减少得最多:
◆1970年到2014年间,鱼类、鸟类、哺乳动物、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数量下降了60%。
◆自1970年以来,81%的内陆湿地物种以及36%的沿海和海洋物种数量下降。
◆25%的湿地物种濒临灭绝,其中包括水鸟、依赖淡水的哺乳动物、海龟和造礁珊瑚。
而湿地物种之所以减少这么多,除了湿地环境遭到破坏,物种失去生存空间而使其濒危和灭绝外,人类捕捉野生动物、食用野味的行为,也使得这些湿地物种的处境雪上加霜!
食用这些野生动物,除了使得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影响外,对人类自身也是绝无益处,世界卫生组织表示,在过去30多年,发现了超过30种人类新发疾病,当中逾70%的源头来自动物。其中,野生动物携带诸多病毒、寄生虫,成为众多新发疾病的诱因之一。
3.湿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湿地生物多样性丰富,是物种宝库;泥炭地储存了30%的陆地碳;红树林和珊瑚礁在风暴潮、飓风和海啸期间,保护沿海地区免受侵蚀;沼泽植被过滤污染物,使水变得清洁可用;湖泊和河流湿地供应了食物和药品;湿地为十亿多人提供生计,并帮助养活全世界;湿地每年提供价值47万亿美元的生态系统服务。
湿地,是生命之源
任何生物都有它存在的价值
要善待生命、敬畏自然
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
让我们每一个人都行动起来!
见习编辑 关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