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海湾畔“协奏曲”深圳帮扶汕尾带来可喜变化

记者 石义胜 文/图
2016-10-20 19:43
摘要

湾畔的汕尾,是广东最年轻的地级市,也是产业基础最薄弱的地区,很长一段时间,当地的人均GDP尚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有人称之为沿海经济带中陷落的一段。

在粤东,有一处美丽、恬静的湾区——红海湾,被称为广东最后一个待开发的大湾区。

湾畔的汕尾,是广东最年轻的地级市,也是产业基础最薄弱的地区,很长一段时间,当地的人均GDP尚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有人称之为沿海经济带中陷落的一段。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汕尾如何实现振兴发展?在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中,深圳结对汕尾,全面帮扶,两市缪力同心,共谱一曲协调发展的新乐章。

近日,读特记者专访了汕尾市委常委、副市长、深圳对口帮扶汕尾指挥部总指挥、深汕特别合作区管委会主任何学文。

shan

深汕特别合作区已经初步形成云计算等若干产业集群。图为腾讯、华润数据中心。

结对三年 花开五枝

深圳特区报:三年的全面对口帮扶,取得了哪些成效?

何学文:2013年,省委省政府提出了粤东西北振兴发展战略,当年11月,确定深圳对口帮扶汕尾。三年的结对帮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首先是深汕特别合作区。合作区真正全面启动是2014年4月底,重新调整领导班子,重新优化体制机制以后。这两三年来,合作区重点围绕6个方面推进建设,即规划和定位怎么做、体制机制怎么优化、引进什么项目、开发资金从哪来、土地从哪里来、人才从哪来。经过两年的努力,这些问题都得到了比较好的解决,到了今年下半年,合作区迈入大建设、大开发的新阶段。

合作区现在有50多个工地在动工,到年底将有70到80个工地动工,合作区正成为广东省最火热、规模最大的工地之一。此外,合作区现在还有一百多个项目等着落地,这些项目都能够动工的话,合作区30平方公里的起步区就可以建起来了,未来三年,一定可以实现。

第二个成效是区县共建产业园区。对口帮扶以前,汕尾没有一个正式的县级产业园区,通过对口帮扶,现在建立了4个区县共建的省级产业园区,每个园区都有一两个龙头项目是在深圳的大力帮助下引进落地的,红草产业园区有国信通和比亚迪,海丰有创维和华耀城,陆河有比亚迪和伟泰建材,陆丰有海王集团等。深圳4个区作为结对帮扶方,给每个园区投入建设基础设施的资金累计均不少于2亿元,并在产业政策等方面上给予了大力扶持。

第三个成效是帮助重塑新的城市形象。以前提到汕尾,很多人会想到“天上有雷公、地下海陆丰”,企业不敢来投资。通过创办海洋文化旅游节、开设微信公众号等全方位、立体化宣传,消除惯性中的偏见,全面提升城市美誉度和吸引力。徒步活动,深圳磨房的驴友来了;骑行活动,澳港广深的骑友来了;海钓比赛,全国各地钓友来了;招商引资以前靠我们走出去动员企业来考察,到了今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来合作区的企业70%以上是自己主动找上门的,很多龙头企业主动带着项目上门洽谈。

第四方面的成效体现在扶贫帮困,当地老百姓非常认同我们的帮扶成果。截至今年9月底,深圳市市区两级共投入帮扶资金达56.4亿元,其中扶贫开发资金8.42亿元。上一轮扶贫“双到”中,我们开创了资金“共筹”产业帮扶等一系列新模式新举措,深圳对口帮扶汕尾市90个贫困村、5817户贫困户,各村村均集体收入由0.65万元增长到8.46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由4300.56元增长到13179.6元,贫困户人均纯收入由2568.65元增长到9008.33元,大大提升了这些贫困村的造血能力,实现长效脱贫,在全省考核中综合排名第一。新一轮精准扶贫开局顺利,各帮扶单位进村入户、精准识别、建档立卡、制定三年帮扶规划等工作已初步完成。

第五方面是推动汕尾融入珠三角,推动深汕一体化发展。深圳东进、汕尾心无旁骛向西发展,通过合作区这个纽带,实现深圳和汕尾的全面融合。率先提出将汕尾纳入深莞惠经济圈,形成深莞惠+河源、汕尾(3+2)经济圈,被胡春华书记称为“对口帮扶意想不到的成果”。目前,海、陆、空、铁等重大交通枢纽规划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深圳特区报:全面对口帮扶给县域经济带来哪些影响?除了贫困户受益外,还带给普通老百姓哪些实惠?

何学文:通过区县对接、产业园区共建,给县域经济带来非常大的变化。各产业园区每一个规划都超过10平方公里,按照产城融合的方式发展,新的产业园区完全重塑了县域经济。

按照胡春华书记提出的各帮扶区至少引进一个产值超10亿元大项目的要求,我们积极洽淡引起了比亚迪、创维、华耀城、海王制药、国信通等重大产业项目、发挥了很好的龙头带动作用。陆河产业园比亚迪一期仅用1个月完成征地拆途、从签约到投产不到6个月,创造了“深汕速度”,预计今年可以为陆河带来税收1.5亿元,而陆河2015年全年税收约1.1亿元,可以说相当于再造一个陆河。这批龙头项目从招商引资、就业等方面都发挥了立竿见影的引领带动作用。

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民生方面,对口帮扶了二三十个项目。2015年起,深圳市每年安排1亿元财政资金用于社会民生、新城建设、交通设施、改革开放等方面帮扶,补民生短板,福泽一方,惠及广大老百姓。

sha2

区县对接产园共建中,深圳大力帮助引进产值超10亿的龙头项目。图为比亚迪电动大巴车间。

红海湾畔 新城崛起

深圳特区报:深汕特别合作区位于海丰蛾埠等四个山区镇,到处是农田山林,没有工业基础,没有城市化基础,甚至离城镇化都有一定距离,合作区提出打造产业高地的底气从何而来?现在取得了哪些进展?

何学文:合作区定位为产业高地、生命绿洲、未来之城。合作区重点发展的八大产业,都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跟深圳的产业发展定位是一致的,深圳扮演总部研发的角色、合作区扮演生产基地的角色,两者是产业链上的不同分工。合作区要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目前引进的企业三分之二以上都是高科技企业。

合作区有468.3平方公里,可开发用地245平方公里,依山伴海,拥有42.5公里的海岸线和优良的港湾资源,除了土地资源的优势、区位优势外,还有一些得天独厚的资源秉赋。比如它有2.3万多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珠三角的航线太密集,发展海洋、航天航空产业反而受到制约,汕尾和合作区的海域空域“干净”,在发展海洋产业、航天航空产业方面,有后发优势。

当前,合作区已经初步形成若干产业集群。如,打造云计算基地,建成和在建项目有腾讯、华润、华为、天威视讯、中行正元等数据中心;新材料产业园在建项目有中建集团建筑工业化基地、华西建筑新材料基地、台塑泉恩新型管材等制造类项目;食品药品产业园在建项目有江涛制药、海崇输港食品、海纳禽类食品等项目;旅游休闲项目有汕美生态文化谷、水底山温泉度假村、日月湖度假村等项目。

深圳特区报:合作区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他的启动资金从哪而来、如何吸引社会资本来投资创业?

何学文:合作区的启动资金来自两方面,一是深圳三次投入的财政资金共17亿,省里两次投入的财政资金共4个亿,这21亿全部注入到了深汕投资控股集团这个投融资平台。合作区成立的时候,省里定了一个原则,叫做政府主导、市场运作,通过财政资金撬动市场的力量。合作区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通过PPP的办法,依法依规完成了5个项目,分别引进来了中建、中铁建、中城建、中电建和特建发,未来三年要投130个亿。如果靠我们自己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征地拆迁事宜委托给海丰县政府,目前支付的拆迁资金有22亿,今年底大概会达到40多亿,也是通过投融资平台向国开行、农发行融资。

在市政配套设施方面,参股了七八个项目,成立了水务公司、广电信息公司等,解决了水、电、气、公交等问题。目前,合作区签约的项目达190个,计划总投资超过3000亿,社会资本唱主角,走的是市场化的道路。

深圳特区报:在地理上,深圳与合作区的边界距离有60公里,在经济发展上,两地存在巨大的代差,如何实现一体化同城化发展?

何学文:合作区是深圳主导开发的,在产业上,他不是一个低端的产业转移园,而是各方面依托深圳,建设产业高地。深圳将合作区作为东进战略的尖兵,在规划布局、交通基础设施、产业项目、城市功能等多方位推进一体化工作。深圳推出了11项扶持政策,从政策、资金、人才、技术等全面加强对合作区的扶持力度;总部在深圳的企业到合作区投资,享受深圳企业同等待遇;在合作区规划建设了深圳高职园区、人才保障房、警察训练基地、第二监狱等,将城市功能向合作区适当疏解。

合作区提出要打造深汕一小时工作生活圈,在交通一体化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利用厦深高铁开通城际捷运,深圳至合作区每天将加开14对列车、其中5列终点延伸到汕尾。谋划建设一条城际高铁,连接深圳与合作区。在深莞惠(3+2)经济圈五市联席会议的推动下,深汕高速今年开始拓宽,从原来的4车道变成主干6车道、局部8车道。与深圳巴士集团达成合作协议,前几天刚开通了2条城际公交线路。未来还准备开通深汕水上航线。

三年以后,合作区30平方公里的起步区可以建成,相当于一座新城已经崛起,我们的目标到2030年,先达到80万人、开发建设超过80平方公里,改写粤东的经济格局,成为珠三角与海西经济圈的纽带。

深圳全面对口帮扶汕尾,是对“五大发展理念”、特别是协调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深圳和汕尾正携手走出一条区域协调发展的新路,并为其它地区的协调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编辑 左耳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