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应呵护好我们的文化地标
评论员 中子
2016-10-20 07:01

本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加速推进,像深圳这样的资源集聚功能强大而地域空间又偏小的城市,已逐步步入零土地供应时代,必须通过城市更新来获得城市发展的新空间。但在一些地方,城市更新的模式表现出的是大拆大建,在拆建大潮中作为城市文化遗产的文化地标常常遭到严重的破坏。

9dd467cca5d656700d8ef2e6f7d11f2f

深圳市委门前的孺子牛

文化地标是指相对固定在地表,具有一定的文化象征含义,能起空间定位和空间指示功能,并被市民广泛认同的文化景观。像北京的天安门、天坛,上海的石库门、东方明珠,以及罗马的斗兽场、巴黎的埃菲尔铁塔、纽约的帝国大厦、悉尼的歌剧院等等,都是所在城市的文化地标。文化地标也是分层级的,有的是城市级的,有的是区域级的,有的是社区级的。文化地标不仅仅是城市的形象和摆设,也不仅仅是城市街区的指示物和识别物,它更是一座城市个性、气质和风貌的体现,是一座城市文化品位和精神的象征,有专家甚至将其称作"城市的DNA"。文化地标对一座城市来说是弥足珍贵、不可或缺的,像深圳罗湖桥边的国贸大厦、市委门前的孺子牛,它们身上都承载着十分丰富而厚重的改革开放、"杀出一条血路"的文化内涵。没有这些建筑物,我们就无法找到凝固着的深圳精神和我们这座城市的情感记忆。

这是一个以文化论输赢、以文明比高低、以精神定成败的时代,保护好文化地标有益于强化我们的城市文化记忆,有益于增强市民群众广泛的文化认同,有益于提升城市的文化形象和文明水平,有益于弘扬城市的文化精神。

在城市更新中对文化地标的破坏一般有三种形式:第一种是拆,即彻底拆除,如最近某市在城市更新改造中将开国上将刘亚楼的故居拆除,被国家文物局通报,并要求在原址重建;第二种是替,即用新的代替旧的,如有的城市觉得原有的地标建筑不够气派,于是将其拆除建起新的城市地标;第三种是藏,即拆除原地标后,在新的建筑物里藏下原地标的名称和实用功能,如深圳几座具有地标意义的"剧院"现在都藏在几十层的大楼中,早已不见地标的身影,更无法发挥地标多样化的文化功能。其实文化地标是历史形成的,作为文化遗产都历经了岁月的沧桑,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清晰的文化指向,即便在原址上恢复重建,其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也已大打折扣。严格来说,文化地标是重建不来,是失之不可复得的。而无论上述哪一种形式和做法,得益的是经济,受损的是文化;得益的是开发商,受损的是市民;得益的是当前,受损的是未来。

因此,我们的城市管理者和建设者们一定要树立强烈的文化传承和文化遗产意识,在城市更新改造中精心呵护好我们的文化地标,在不断提升城市的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和城市竞争力中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城市,不能因政绩和暂时利益的需要而以牺牲城市文脉为代价。这是因为,保护好这些文化地标,就是保护好一座城市的记忆和风貌,就是保护好一座城市文脉的延续性,就是保护好一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城市的规划和建设,要因地制宜,"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不能搞'拆真古迹,建假古董'那样的蠢事"。

编辑 白驹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