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扁鹊见齐桓公》的故事打响了名医扁鹊的名头。而在深圳,“扁鹊”再显神功,仅用23分钟,就把脑卒中病人的“生命线”打通——这里的“扁鹊”除了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高级卒中中心的专家,还有“扁鹊飞救”系统,一种急救物联网,为“脑卒中绿色通道信息系统”提供信息化技术支持。
2020年1月9日,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高级卒中中心“绿色通道信息系统”演练暨交付仪式在院内完美落幕。此系统可以实现对突发脑卒中患者的院前急救与院内抢救无缝衔接,从而提高急救效率。
1月9日上午9点,在泥岗附近公交车站等车的林老伯突然觉得左半边身体麻木无力,说话也说不清楚,于是马上叫同行的太太扶住自己,林太太看情况不妙,马上拨打了120的电话,救护车来到后判断林老伯是脑卒中,立即将他送往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高级卒中中心,9:22林老伯到了医院急诊科门口,急诊科医生立即发起会诊,神经内科医生随即赶到,9:27分进行CT检查,经过医生专业评估后,9:36进行溶栓决策,9:45分开始进行溶栓,10:45分溶栓结束。DNT(患者从进入医院到静脉溶栓开始的时间间隔)时间仅23分钟,远远超出国家标准的60分钟。而飞救E信在整个过程中,实时传送数据和影像,完成时间节点实时记录,对整体操作流程,进行质量监控。
在现场演练中,从接到患者电话,到院前科出车再到病人来院后的各种检查,整个过程急诊科全程使用信息系统在进行急救数据的自动采集、自动上传,在急诊科救治的同时,院内卒中中心所有医护工作者的手机已经同步看到患者实时生命体征和现场状况;院前救护员在车内就启动了“院前挂号”,急诊科医生在未见到患者之时,已经将脑卒中必备检查检验开出。这一系列操作对患者入院至溶栓的时间缩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脑卒中又称中风,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不仅发病急、进展迅速,而且致残、致死率高,而其中的关键前提是要抓住4.5小时以内的最佳救治时间。
为响应政府号召,争取救治更多的卒中患者,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作为国家“高级卒中中心”,同时也是深圳市脑卒中诊疗的牵头单位,担负着推动本市脑卒中急救网络和急救地图的建设,以及协助基层单位脑卒中诊疗建设的重要责任。
2016年11月12日,在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牵头推动下,深圳医疗卫生系统全国率先推出全世首张“溶栓地图”,让卒中患者能够在正确的时间,到达正确的医院,找到正确的医生,得到正确的救治,大大降低了脑卒中的致死致残率。其成果得到国家脑防委认可,并将“溶栓地图”工作逐步推广至全国各个城市。
截至2019年12月,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用三年时间,完成了《深圳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公共服务平台提升项目》重大课题,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及全市脑卒中救治的信息平台建设方面成果显著,并得到扁鹊飞救系统全力支持,不断完善数据库内容,优化自动化采集功能,搭建卒中绿色通道与网络平台,协助深圳市质控数据平台落地。并在诸多可量化数据上表现出脑卒中中心的建设成果:
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溶栓时间窗内溶栓例数明显升高,且DNT时间逐渐由2014年的平均70.15分钟缩短至2019年四季度的平均32.6分钟,并于今年10月26日创下深圳市DNT时间最快记录,7分钟;实现救护车内完成挂号,挂号平均时间由最初28分钟缩减至3分钟以内;入院至CT平均时间缩短为6.5分钟,谈话及知情同意平均时间下降至4.87分钟;会诊医生到达平均时间缩短至4.87分钟(确认与前者相同)等;将全市脑卒中急救DNT时间(入院到静脉溶栓开始时间)大幅降低,2018年已经将全市脑卒中住院患者死亡率从20%以上降低至1.59%。
为有效降低脑卒中患者的死亡率和不断提高救治率,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不忘初心,医院持续优化脑卒中急诊救治绿色通道,加强信息化平台建设,提升数据的质控管理,不遗余力地为卒中患者提供更高速、更完善、更有效的诊疗服务。
见习编辑 许舜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