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继续成为会上“热词”
读特记者 方慕冰
2020-01-09 08:37

2020年深圳市“两会”上,“人才”继续成为会上“热词”。不少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表示,目前深圳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吹响了深圳抢占人才高地的号角,但在全国人才竞争中仍面临诸多挑战。

20名政协委员联名建议,要充分释放“双区驱动效应”,建设世界一流创新人才高地。也有人大代表提出,优化住房支持政策服务,保障人才发展。还有政协委员建议,促进“深港法律服务深度合作区”建设,加强深港高校法律人才交流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探索引才新机制

作为一座年轻的城市,深圳的人才对外依存度较高,人才国际化水平还有待提高。目前,传统的“双边查验、三重认证”的通关模式,以及较为严格的商务签注政策,给各类人才尤其是科创企业人才往返粤港澳造成不便。

沈丹、高瞻、车汉澍、方小恒等20名政协委员在联名提案中建议,探索引才新机制,发挥深圳先行先试优势,构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政策环境。探索开展技术移民,规范技术性人才取得外国人永久居留证的条件。借鉴海南免签新政成功经验,简化外籍人才短期停留的相关手续办理流程。完善有利于外籍人才来深创新创业的工作签证制度,研究推出工作假期签证。借鉴欧美经验,牵头实施“粤港澳大湾区计划”“全球创新行动计划”等国际科研合作项目,吸引不能到大湾区来的外国科学家为湾区建设发展服务。

搭建人才交流合作平台

随着深港两地经贸合作的范围和层次日益加深,人才的交流合作也显得尤为重要。市政协委员谭镇国建议,在深化深港两地政府间合作基础上,扩展深港法律服务合作领导小组,集中处理两地法律服务合作,小组下设各专业委员会,负责集中资源,精准定位,高效处理和服务深港合作发展中某一类或某一领域的具体事务。

“要进一步拓宽法律服务业的合作,规范法律人才交流合作机制,建立法律专业服务机构人才数据库。”谭镇国说,建构跨境法律职业对接机制,建立深港法律服务业协会,推动交流合作。充分挖掘社会力量,加强两地法律科研机构、律师事务所及高校之间法律人才的交流和培养,推动两地律师开展深度合作。

让人才“留得住、用得好、育得了”

人才既要引得来,还要留得住,用得好,育得了。

在深圳市人大代表姚英学看来,目前深圳人才引进的最大问题就是住房问题。“很多人可能会担忧深圳的房价。虽然也出台了住房公积金、人才房等政策,但如何更精准地发挥作用,更适应我们引进人才的年龄结构、工作的地理位置,以及引进人才子女的学习问题等,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致治之要,以育才为先。20名政协委员的联名提案中也提到,要搭建育才新平台,建立多元投入机制,提高本土人才竞争优势。借鉴国际一流民办大学建设经验,研究设立政府投资建设、社会力量管理运营的“湾区大学”,成立负责运营的主体单位“大湾区教育发展基金会”。此外,还要依托粤港澳青年创业平台、博士后交流驿站等平台,开展三地专业人才和项目常态化合作。

编辑 高原

(作者:读特记者 方慕冰)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