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孝宇:1975年出生于台湾宜兰县罗东镇。1993年—1997年就读于成功大学建筑系,2003年任美商科尔建设亚洲公司(Koll Construction Asia Company)开发规划部门负责人,后成立皇延创新股份有限公司、皇延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并担任总经理,并兼任中华综合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两岸城乡统筹规画暨产业联合会理事长、中华工商业联合会两岸四地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南京大学台湾校友会秘书长、“TEAM 20两岸建筑与规划新人奖暨城乡统筹发展论坛”执行长。
在日前举办的两岸建筑与规划学术交流最具指标性的活动“TEAM20两岸建筑与规划新人奖暨城乡统筹发展论坛”台北博物馆现场,执行长魏孝宇时而上台发言,时而参与嘉宾互动,时而接受媒体访问。即使没有一刻不在忙碌着,魏孝宇也热忱周到、谦逊有礼、英姿勃发。
近日,在台北市大安区皇延创新股份有限公司、皇延建筑股份有限公司的办公楼里,记者独家采访了总经理魏孝宇。魏孝宇笑言他出生于台湾宜兰罗东的乡下,这是他的谦虚。其实,对宜兰略知一二的人都知道,罗东人杰地灵,其危崖临海的地理、葳蕤茂盛的田园、敦厚淳朴的民风孕育出了作家黄春明、绘本画家几米、北京大学教授林毅夫、影视演员周渝民等名家,也把情怀、理想深深镌刻在魏孝宇的血脉里。
面对公务烦嚣、人事喧嚷、滔滔名利,他风轻云淡:“有些事情说服不了自己的,我们都不做。我们具备比较多的理想性,不愿只为利益而去推动更新改建。”一席话全然没有商人的盘算,却让人看到了一个在商海真正卓越到了从容的魏孝宇。
探索频道节目改变了人生航向
在采访过程中,魏孝宇忆起职业生涯中的一些年份,有些已记不太清晰,他陷入回忆的缠绵迷宫中,朗笑阵阵,称没有时间整理。但促成他当初选择建筑行业的缘由却记忆犹新。魏父是药剂师,经营医药产业,魏孝宇的职业规划一直锁定医生。但高二暑假的一次经历,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航向。
当时,他和父亲一起观看discovery探索频道的一个节目,魏孝宇对这段经历念念不忘:“我读小学时解剖青蛙都没有不适。节目中discovery转播一台手术,医生拿手术刀一划,我就看到翻开的、白白的脂肪,接着是血,我就晕倒了。后来我爸把我摇醒了,说赶紧想想要念什么专业。台湾是医学系分数最高。我高考时分数虽也达到了台湾中山医学大学的标准。但就因为这样,我第一志愿填了成功大学建筑系并被录取。”
魏孝宇家境优越。1997年从成功大学建筑系毕业后,原本打算赴欧美深造,但家中遭逢变故,父亲过世,魏孝宇的人生航向第二次发生了改变,他被迫放弃留学计划、开始工作。
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到战友家的建筑公司从最基层做起。魏孝宇服兵役时的班长,家里是开建筑公司的,魏孝宇退伍后,班长力邀他进公司。魏孝宇服兵役时在工程队,他退伍的日期是1999年9月28日,当时台湾9.21大地震刚过去7天,魏孝宇回忆道:“9.21大地震把我吓坏了,怕我盖的房子倒了,我就不能退伍了。结果不错,那些房子现在都还在宜兰。”
魏孝宇进入建筑公司后,从最基础的工作起步。因为台湾是土地私有制,建筑公司要开发土地,必须要接触地主,接触政府单位、各类机构。这家建筑公司规模不大,魏孝宇要承担的工作纷繁芜杂,他没有抱怨,而是视为积累学习的必经之路。
从上海开始积累跨国合作经验
2002年魏孝宇入职美商科尔建设亚洲公司,这是一家项目管理公司,最早浦东开发时就和上海市政府建立了合作关系。这一年,魏孝宇留在上海分公司工作。从此,魏孝宇在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和大陆有了交集。在上海,他也担了上海浦东正大广场、美国商会上海学校的项目管理。正大广场业主方是泰国正大集团,美国学校的业主方是美国商会。在和外方的合作过程中,魏孝宇积累了丰富务实的跨国合作的经验。
两年后,美商科尔建设亚洲公司接到一个项目——台北敦化北路文华东方(Mandarin Oriental)酒店新建案,并担任总项目管理公司。业主方提出需要一个了解台湾法规、熟知在地情形、拥有国际合作经验、能够充分沟通协调、个性脾气温和的人才。科尔亚洲公司的老板向业主推荐了魏孝宇。
魏孝宇记得第一次和业主方晤面,业主方惊问:“这个人这么年轻?能够胜任吗?”当时魏孝宇三十而立,科尔亚洲公司老板胸有成竹:“让他试试你就知道了。”
台北文华东方酒店整个项目时最年轻的参与者的人都比魏孝宇大一岁,是名建筑师事务所的设计师。设计师主要来自美国,台湾李祖原设计师事务所作为本地的设计师也参与其间。此外,还有来自世界各地的顾问,文华东方酒店也有自己的团队。要管理协调这样一支人员庞大、构成复杂的团体,对魏孝宇颇具挑战。让魏孝宇欣慰的是:在担任项目经理的五六年内,合作团队给予了他充分的支持与认同。甚至在和工程队的大老板开会时,魏孝宇一方提出的管理方案、沟通结果,全体人员都非常满意。
但台北文华东方酒店在规划设计的阶段,业主方对设计方案不断翻案,项目进展缓慢。,魏孝宇认为按照这个速度,项目结束的时候,他四十不惑了,魏孝宇感慨道:“就是我现在这个年纪了,这家酒店才刚开业不久。我理解项目管理这样的行业,特别是我们公司这种情况,在华人区域是非常受限制的。我要思考接下来的职业生涯规划,在这样一个时间点,我就筹备皇延创新股份有限公司、皇延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开始创业。”
进入都市更新行业获利回馈业主
当初魏孝宇刚创业时,公司资本并不雄厚,和传统开发商不在同一起跑线上。科尔的工作经历,使魏孝宇意识到:在国际上投资资本和产业技术、项目是可以切割开来的,不一定是在同一家公司下。
基于这样的认知,魏孝宇从项目管理的角度,成立了开发公司,和金融机构合作,投入台湾都市更新产业。当初台湾都市更新伊时,和民众矛盾重重,民众认为自己的利益和开发公司的利益冲突。魏孝宇就提出一个类似在专业上代工的想法:“每一个地主都是业主,我带着资金为你服务。在项目中赚取的资金,我们只收一部分的管理费用,就像专业代工的模式。获利回馈到业主本身。”魏孝宇从事过项目管理的优势尽显,他充分理解每个专业之间的配合和沟通协调。如果不具备这样的经验,仍停留在传统开发商的角色,跟住户签订的契约可能都写不清楚。
台湾每栋大楼、每个社区改建时,很多厂商都参与比价、竞争。皇延在筹备阶段,参加 了台北士林一个改建项目的竞选,就拿到了方案。住户以压倒性多数地选择了皇延,皇延拿到了126票,第二名只有8票。皇延从公司创立之初就顺风顺水、无往不利。
魏孝宇的创业之路起点似乎非常容易,接下来是荆棘丛生。皇延要整合、改建时,开始接触很多人群,听取不同意见。各式各样的社群关系、邻里关系、产权纷争,曾经的矛盾纠葛,全部在改建时摊在了台面。皇延需要协助每一户解决这些历史遗留问题。魏孝宇说:“台湾的土地资源很有限。我们一开始接触这个产业的时候,就是存量规划,我们没有那么幸福,可以有一块大的土地供我们尽情挥洒。除了好的规划设计理念及营造工法外,我们一开始就要处理法规适用、邻里关系、人群关系、利益关系等方方面面。”
时至今日,皇延从事都市更新行业,已有7年的时间了,在这个过程中,也逐渐形出了企业的独特文化——在经营上,不完全以利益为导向,具备更多的理想性,不愿为了一己之利而改建。特别愿意投入一些受灾损危害而亟需重建及难度较大的土地整理、公私土地夹杂等项目,而这些项目也逐渐成为公司的核心业务,这让皇延比其他公司更具竞争力。
投入逾400万人民币筹办TEAM 20
魏孝宇离开科尔公司的那一年,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张鸿雁到台湾政治大学参加研讨会,鼓励魏孝宇继续进修。2009年魏孝宇考取南京大学博士,开始了在海峡两岸飞来飞去、读书工作两兼顾的生活。
进入南大读博后,魏孝宇和当初在上海时懵懂的状态判若两人,人生憬悟走向了成熟。他开始思考,在建筑行业里,能为两岸交流做些什么?他敏锐地捕捉到大陆的同学和台湾的同学截然不同,大陆的同学认真敬业,急于寻求产业发展的竞争力;台湾的同学轻松自在,对人文更感兴趣。
在魏孝宇看来,两者各有千秋,他萌生了让两岸的学术界及青年在同一场合下互相交流的念想。但用什么主题来促成交流?他回顾自己的求学经历,认为毕业设计对台湾学子而言是专业的成人礼,是大学学业的汇总。他决定把主题设定在优秀毕业作品设计竞赛上,并坚信持不同观点的老师共同评论毕业设计作品,具备了学术上的意义、交流上的意义。
此外,魏孝宇筹办TEAM 20的另一初衷是,当时两岸都正要面临经济转型与城乡空间改造的问题,两岸的发展各有千秋,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存量规划等议题上,台湾则较早就面临这样的问题, 因此有些经验亦值得互相借鉴。而台湾的产业界提出了很多发展方向,但不理解台湾在产业上的发展,必须和大陆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而魏孝宇认为根本缘由在于没有适当的交流平台让两岸产业界彼此了解。想人生,知使命,他愿意出资出力搭建一座沟通交流的桥梁。
2013年7月,首届“TEAM 20两岸建筑新人奖暨城市发展策略与方法研讨会”在台北拉开帷幕,魏孝宇的奇想妙设终于落地。活动由台湾都市计画学会、两岸城乡统筹规划暨业联合会、台湾皇延创新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发起。活动现场,大师云集、智能饱和,TEAM20成为两岸建筑规划学术交流的一大盛事。TEAM20广邀两岸建筑重点校系,由各学校推荐菁英学子以毕业设计作品相互切磋竞技,促进彼此对话,为未来的互动扎下理解与互信的根基。
除了竞赛,TEAM 20每年设定一个专题座谈,第一年是“新型城镇建设论坛”。那一年魏孝宇做了一个引言,讲“中国梦”和新型城镇建设的关系。魏孝宇记得讨论时,他问大陆的毕业生,毕业后想回到自己家乡工作的有几位?大家不明就里他为什么问这样一个问题,他说希望每年问的时候,举手的人越来越多,这将代表新型城镇建设迈向成功。
办第一届TEAM20时,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孔宇航说:“我们在想,到底是谁把这些学校全都找来?”
低调谦和魏孝宇,筹办的TEAM20却奇崛响亮,为两岸建筑规划高校间的交流互动提供了一个栖脚处,让业界人士畅意适怀。谈及此处,魏孝宇沉浸在往事中,抚掌而笑:“第一届TEAM20结束时,所有老师都说这个活动太有意思了,希望每年都坚持办下去。”
连办四届TEAM 20,魏孝宇估计投入近400万人民币,年均花费近百万,这还不包括公司的人力成本。
而从第一届TEAM 20到现在,两岸建筑规划高校间的交流比往年更加频繁,TEAM 20也蔚成气候,铺展出两岸建筑规划高校交流座标上的重峦叠嶂。从今年开始,台湾高校在学校评图时就邀请大陆的老师。此外,参加的高校规模不断扩大,今年已达29所高校,港大首次参加,明年组委会拟邀请澳门大学参加。在第四届TEAM 20上,逢甲大学的老师感慨良多:“两岸学生选择的题目越来越接近了,这是很有意思的变化。”这些点点滴滴的变化让魏孝宇十分欣慰。
在访问即将结束时,魏孝宇这么说:“我想我们会认真努力把TEAM 20的交流平台稳固的搭建好,让两岸的建筑规划专业者、青年及产业界,将来能够工作在一块,共同投入两岸城乡空间的改造提升上。”
编辑 波塞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