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区一届二次党代会再次精心绘制民生蓝图,提出要突出民生优先,创造美好生活,加快建设民生幸福标杆城区。紧盯民生幸福七项目标,加快构建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和全覆盖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瞄准“幼有善育”下工夫。全力推进儿童友好型城区建设,加强儿童安全保护,拓展儿童活动空间,打造一批儿童友好型社区、公园、图书馆和创新实践基地。积极探索研究解决0至3岁婴幼儿托育问题,加快发展多种形式的婴幼儿照护服务,推进科学育儿工作。深化学前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探索建立区幼教集团,提升幼儿园教师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大幅提升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占比。
瞄准“学有优教”下工夫。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围绕立德树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打造高质量、特色化、多元化、国际化现代教育体系。均衡优质发展基础教育,高标准推进公办学校建设,扩大优质公办学位供给,优化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加快引进培育一批名师、名校长,打造一批名校,增强教育核心竞争力。跨越式发展高等教育,全力保障中山大学深圳校区投入使用,推进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动工建设。深化职业教育发展,深入推进校企合作,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支持优质民办学校特色化发展,加快引进世界一流的国际学校。持续打造“社区学习共同体”品牌,构建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教育体系。
瞄准“劳有厚得”下工夫。坚持就业是民生之本,实施就业优先政策,推动更高质量和更充分的就业。鼓励创业带动就业,搭建就业创业孵化基地等平台,创造更多更优就业岗位。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鼓励企业围绕核心工种培养复合型高素质技能人才。加快建设标杆型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保障港澳创新创业青年享受与深圳市民同等的就业创业待遇。进一步完善有利于科技人员创新创造和创新成果转化的利益分配机制。发挥群众诉求服务平台作用,推动劳资纠纷“一站式”化解,保护劳动所得。
瞄准“病有良医”下工夫。落实健康中国战略,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努力构建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保障机制。推进中山七院二期、深圳市中医院光明院区等项目加快建设,完成国科大深圳医院三甲医院创建,开展广东省社区医院建设试点,提升家庭医生和家庭病床服务能力。结合光明科学城建设,积极争取全新机制的医学科学院落户光明,打造创新型、开放型、服务型医学科技创新和健康产业转化平台。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医学人才培养、医院评审认证标准体系,积极争取在境外医疗机构准入、前沿技术应用、国际医保结算等方面先行先试,构建适宜国际人才的一流就医环境。
瞄准“老有颐养”下工夫。构建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高水平养老服务体系。优化养老资源配置,发展创新型智慧养老服务。进一步完善公明福利院“公建民营”改革,推动光明社会福利院采用PPP模式运营,将民政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成为改善型养老机构,提升社会养老服务质量。完善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管理服务,推动功能升级,满足老年人多元化、多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推广医养结合试点,加快打造“医中有养、养中有医、医养协作、居家医养”的养老新模式。加强老年人优待,健全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体系,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全覆盖。
瞄准“住有宜居”下工夫。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加快构建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加强房地产市场监测,规范房屋租赁市场。优化人才住房保障机制,扩大人才住房覆盖范围,推动在光明区有稳定就业和长期居住的港澳人才享受市民待遇。结合城中村综合治理推动一批“大学生公寓”“工匠公寓”建设,加大对新毕业大学生和先进制造业职工等新市民群体的住房保障力度。加大安居工程建设筹集力度,探索控停违建改造为保障性住房,不断增强住房保障能力。在光明科学城率先探索装配式、智慧化、绿色化建设模式,提升公共住房建设标准和品质,打造国际化、未来范的新型社区。
瞄准“弱有众扶”下工夫。持续巩固城市困难群体帮扶成果,全力做好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帮扶,加快构建全覆盖的民生兜底保障机制。探索建立物质保障、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心理疏导、能力提升和社会融入相结合的综合救助制度。理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机制,完善助残工作机制,推动无障碍城区建设。依托社区基金会,积极引进社会力量参与,共同打造“大爱光明”慈善服务品牌。扎实做好对口帮扶工作,做到扶志和扶智结合,重点加强产业帮扶,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见习编辑 许舜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