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展|艺术盛宴绽放至美术馆!“陈湘波艺术精品展”呈现逾50件精品

读特记者 尹春芳
2020-01-05 17:53
摘要

展览展出了著名艺术家陈湘波所创作的50余件艺术精品,呈现了陈湘波的艺术创作硕果

一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审美盛宴绽放鹏城,“大美精微——陈湘波艺术精品展”日前在宝安至美术馆开幕。展览展出了著名艺术家陈湘波所创作的50余件艺术精品,呈现了陈湘波的艺术创作硕果。

此次展出作品分为“四季花鸟”、“清虚玄真”、“澄心禅缘”三个单元,另附“当代都市”一个补集。在策展理念上,试图以陈湘波的艺术作品作为审美载体,深度挖掘其创作对中国传统哲学现代化的意义。策展方表示,我们希望艺术回归最平实、最日常的方圆之内,唤醒我们最亲切的文化认同。因此,我们将艺术作品与居家造景融为一体,营造出作品与“人·家·天地宇宙”间的对话趣味,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魅力还原到每一位观者最熟悉可感的生活细节中。

艺术家陈湘波致辞

此次展品涵盖了陈湘波大美不言的写意、精细玄妙的的工笔画花鸟小品、书法、圣像系列纸本水墨、工业都市、生肖系列等,以丰富、直观而生动的视域诠释中国文化与中国人的审美精神。

正解与正释中国的传统文化,重新找回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是陈湘波一直以来的的艺术追求。“在走遍世界以后,我们仍然缺乏对传统文化的新认知。”陈湘波认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人的关注是最主要的。中国文化强调人与人、人与物、以及人与天地间的真存实感。他认为,唤醒每个人内心的“感受性”是激活国人文化自信的根本,而这种“感受性”根植于中国文化底蕴中。

《四季 · 惊蛰》  143cm×156cm    纸本设色    1994年

自古以来,中国画是人文精神的集中象征场域,中国画的笔墨一直被广大文人雅士、现今学界民间认定为最为微妙——能写最广大,也能致最精微。作为中国画中最正统、历史悠久的技法,工笔画以“巧密精细、神形兼备”为特色,故能诠释世界之广、又能显相事物之真。从1983年起,在恩师邹传安门下求学时,陈湘波就挚迷于工笔画的魅力,至今已经创作工笔画近40年,在坚持写生的基础上,他临摹过徐熙、崔白、徐渭、八大山人、吴昌硕、齐白石等诸多前辈作品,吸取各家精髓。

《瓶花 · 清雅》   82cm×63cm    纸本设色    1994年

陈湘波认为,工笔画有极强生命力,从古时皇室专属、至近代市民阶层崛起的广泛群众基础,工笔画的地位虽经波折,却从未中断,这得益于其极强可塑性与创造性——能吸纳海内外百家之长,形成开放的体系。古老的勾勒与渲染的风格,平面表现的装饰趣味,融汇自西方的写实主义手法,抑或是扑朔迷离似真亦幻的意境,朴实稚拙的民间画风,以及强烈的现代艺术风格。

陈湘波的工笔小品,设色典雅,如梦如幻,一花一木,皆为有情众生,神形饱满,灵巧而不失深情,细雅而不失想象,构图与笔墨尤见造诣。除色泽清丽脱俗外,最动人之处在其“化境”之功,他自能解开“实象”之缚,营造出安宁、恬淡的诗化哲学,让人在肯定价值真实的前提下重新聚合分离了的世界——这便是塑造一个完整而虚实难分的审美的世界,在“四季花鸟”单元里诸多作品(例如《春风拂羽》、《四季·惊蛰》、《徐引塘间步》、《玉羽唳鹤风》、《听涛》、《四季·夏荫》、《瓶花·清雅》、《爱莲说》等等),大面积层次丰富的绿与蓝的渲染与运用,尤为浪漫,仿若诗意地栖居在梦幻世界,艺术观感将有限的生命领入一个在沉醉中歌唱的世界,仿佛有限生命虽然悲戚,确是迷人且令人沉溺的。审美的态度使心灵得到恬然逸乐的安宁,在超然中享受生命的全部激情,无需担心卷入激情带来的毁灭。那些花、鸟、禽、兽如在伊甸园怡然自乐,开满体态优美的枝蔓,长满精致的羽翼、饱满的毛发,生活在四季有序的画中世界里(例如《小寒》、《大寒》、《立冬》、《相依幽树月》、《四季·晚风》等等)。

《四季 · 秋风》   143cm×156cm     纸本设色    1994年

《相依幽树月》  74cm×96cm     绢本设色     2012年

“澄心禅缘”、“清虚玄真”分别为释家与道家精神的承载单元。陈湘波与佛教题材的创作可追溯至他十多年前去珠峰写生,以及去阿里冈波仁底转山的经历,在广览壁画、踏遍石窟古迹的研究后,在艺术创作道路上他体悟到艺事通佛接禅,“所谓修行、自省是将自己的习气、执着和私欲一一放下,然后无碍无隔地感知世界,删除一切幻象和假象,跃入澄明,解脱当下。”陈湘波如是说。

《相依幽树月》  74cm×96cm     绢本设色     2012年

据悉,此次展览将展至3月17日,观众可前往观看。

见习编辑 许舜钿

(作者:读特记者 尹春芳)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