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中心区到处修路为哪般?福田区建筑工务署为你解答

读特记者 彭军 文/图
2020-01-03 18:03
摘要

1月3日,2020年的第一期“福田发布”活动创新形式,记者跟随福田区建筑工务署署长杨曙光以行走发布的方式,行走福田中心区道路,零距离了解智慧交通系统,并回应近期市民反映最多的福田中心区修路等问题。

为什么福田中心区最近到处都在修路?福田区智慧交通体验街区系统建设咋样了?1月3日,2020年的第一期“福田发布”活动创新形式,记者跟随福田区建筑工务署署长杨曙光以行走发布的方式,行走福田中心区道路,零距离了解智慧交通系统,并回应近期市民反映最多的福田中心区修路等问题。

福田区建筑工务署署长杨曙光介绍中心区改造情况。

据杨曙光署长介绍,中心区这次道路改造是20年来第一次系统的综合性改造。福田区通过在有限的街区空间秉持系统集成的理念,将道路、景观、给排水、电力、燃气等设施糅合为一体,打造艺术、智慧、生态、富有生机的城市意象,实现自然与人文的全新融合,形成首个更安全、更便捷、更生态、更国际、更智慧的未来城市街区。

为进一步满足全民全龄化需求,此次中心区改造首创国内无障碍街区,对22.5公里道路进行无障碍改造。为了提升行人在交叉路口的过街舒适度,通过增加渠化岛等候区,全方位提升斑马线和道路出入口的安全性与舒适性,使得行人过街更加安全高效。在人行通道上专门为低头族设置了新型预警灯,会闪烁红、绿两种颜色的灯光,提醒行人安全出行。加设了集智能照明、视频采集、移动通信、应急求助等诸多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型多功能智慧灯杆。

分级设置了27.7公里自行车道,并与轨道交通接驳,解决出行人士的“最后一公里”。自行车道采用透水混凝土结构,下雨的时候雨水可以很快下渗,可以总体上做到“小雨不湿鞋、大雨不内涝”,记者们还现场做了渗水测试,一瓶水倒在路面上,瞬间就看不到水滴。道路两旁设置有生物滞留带,种植丰富景观植物,不仅带来别样的景观效果,还可以消纳道路周边雨水,真正成为具有吸水、净水功能的绿色之城、海绵之城。

估计开车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车辆路过车行道上的井盖时,经常会发出咣咣响的声音。这次福华三路的改造,车行道上设置了防盗、防坠落、防滑、防位移、防噪声等多功能的防沉降井盖及雨水口。这个滑轮式井盖就是专门为这个项目设计的专利型装饰井盖,它具有大气美观、便于检修等特点,内置的滑轮搭配把手的创新设计,使整个检修可以单人独立操作完成,同时也不容易破坏周边的铺装。

就近期许多市民对中心区这次道路改造带来的交通环境问题,福田区建筑工务署给予积极回应,立即推进落实整改。现在大面积的改造工程已经完工了,围挡已基本拆除完毕,只剩下一些修补的工作。

记者在福田中心区智慧公交站台看到,站台外型美观功能实用,信息屏上实时到站公交信息一目了然。智慧公交站台使用了车路协同系统,可根据通勤服务水平、客流量、线路数、周边设施类型等维度进行区分,并通过智慧道路前端感知设备实时监测道路交通运行态势、预判路口路段安全隐患,保证市民出行安全。

杨曙光表示,这次改造的目的是全面提升整个中心区的道路功能,从过去的“以车为本”逐步转变成现在的“以人为本”,通过全方位建设智慧交通体验街区,为市民打造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

编辑 郑蔚珩

(作者:读特记者 彭军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