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山湖描绘未来十五年蓝图 打造东莞先行区和排头兵

读特记者 刘秋伟 文/图
2020-01-03 11:27
摘要

松山湖将进行功能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将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空间规划融合为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实现“多规合一”。

记者从东莞市松山湖管委会获悉,松山湖将进行功能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将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空间规划融合为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实现“多规合一”,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对各专项规划的指导约束作用,着力化解过去各类规划原因导致的历史包袱,使松山湖功能区成为“湾区都市、品质东莞”建设的先行区和排头兵。

在进度安排上,前期准备和动员部署阶段截至到2019年12月底前,主要是制定编制工作方案;第二阶段为功能区指引及镇(园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大纲编制阶段,须在2020年2月底前完成;第三阶段为镇(园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成果编制阶段,须在2020年9月底前完成;第四阶段为镇(园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成果整合与审议报批阶段,在2020年12月底前完成。

打造“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的空间结构

2019年12月27日,东莞市松山湖管委会各部门、公安分局、交警大队、消防大队、控股公司、省直/市直驻松山湖有关单位、功能区九镇自然资源分局和规划管理部门等56家单位相关负责人参加会议,介绍了《东莞市松山湖功能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指引(2020-2035年)及各镇(园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下简称《工作方案》),部署规划编制工作。

目前,松山湖园镇发展速度差异大,“园区带镇区,大镇带小镇”的效应还未完全凸显出来,重点在于园镇间功能协调和产业分工未完全理顺。未来应重点明确园镇的发展目标、产业分工、功能布局等,从优化城市功能入手,打造“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的空间结构,强调园镇在产业、功能、配套、空间、生态环境等重点领域的融合。

对此,会议强调应着力提升重点平台的资源配置。强化规划在资源精准配置中的作用,引导有限的空间资源向重大平台、重点产业、重点发展区域集聚,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效益,为城市品质提升、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做大做强引擎动能,针对如松山湖科学城、东部工业园(企石辖区)、寮步高铁站(暂定)、东莞火车站片区以及各镇重点战略片区加强资源配置,打造多个“发动机”,强化辐射效应。同时要针对重点平台进行土地供给、存量土地盘活、统筹招商等政策创新。

此外,新一轮城市发展的逻辑正在发生变化,劳动力的流动迁移逐步转向以文化、环境和服务要素为导向,从追求“有序” 到追求“有趣有品质”。因此功能区应以生态宜居、复合高效、活力多元为导向建设高品质新城,加大对公共服务设施、民生基础工程的资源倾斜,全面夯实优质医疗教育、文体福利等民生工程的规划建设基础。按照先易后难、合作共建的原则,着力推动松山湖功能区教育、医疗、交通、环境等重大项目合理布局、统筹建设。

形成“1+10+1”的工作内容体系

根据《工作方案》,依据国家和省市的相关要求,结合松山湖功能区的实际情况,明确本次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重点内容,具体分为“总-分—总”三大部分。第一个“总”是指总体上形成1个功能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指引(含5个专题),“分”是指10个镇(园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最后一个“总”是总体上形成成果与统一数据库,形成“1+10+1”的工作内容体系。

其中,在1个功能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指引的5个专题包括松山湖功能区发展愿景及总体空间战略专题研究、水环境综合治理专题、人口与住房保障专题研究、重大市政基础设施及韧性安全专题研究、优化挖掘城市空间专题研究5个重大专题。另外,产业、交通与公共服务配套等内容从已开展的相关规划中吸纳整合成果。

松山湖功能区发展愿景及总体空间战略专题研究,落实市级规划要求,提出功能区的国土空间开发利用、国土综合整治、生态保护修复、自然资源利用、人文品质等方面规划目标和具体管控指标。将松山湖功能区与周边深莞惠及深港科技创新特别合作区、广州南沙科学城片区等,特别对松山湖科学城与深圳光明共建国家科学中心进行协同研究,重点分析创新引领下的深莞空间布局结构。

水环境综合治理专题,通过对流域水文、生态本底、污染特征、规划建设等因素的系统研究,科学划分水环境协同治理单元,提出基于城市污水系统、面源污染控制、海绵城市建设、水生态修复、水资源高效利用相互耦合的水环境区域协同治理总体策略、建设标准、技术路线、分区方案,为后续“1+9”功能区水环境治理及水生态修复的工程实施方案奠定基础。

人口与住房保障专题研究,人口研究包括人口总量预测、调控与空间布局。全面系统梳理功能区保障性住房(人才房)现状建设情况和存在问题,结合预测人口与空间布局,评估规划保障性住房与人才房配置需求,逐步明确配置标准、服务体系与空间布局,确保为松山湖功能区提供充足的保障性住房与人才房。

重大市政基础设施及韧性安全专题研究,探索各类市政基础设施区域协同共建共享发展新模式;通过与三区三线、城市建设用地相协调,提出高压电力、高压燃气、输水主干管等重大市政基础设施廊道控制方案,打造区域市政基础设施一张网,提高基础设施利用水平,推动市政基础设施集约、高效、智能发展。以及城市韧性安全中除土规以外的相关内容。

优化挖掘城市空间专题研究,结合《东莞人民政府关于拓展优化城市发展空间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在市级国土空间规划存量建设用地数据库和拓空间潜力地区的基础上,开展1+9功能区需政府主导的收储整备(不含城市更新)功能区识别,提供整备模式路径、整备时序、整备政策机制建议。

编辑 秦天

(作者:读特记者 刘秋伟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