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第三届心理应激干预大会”在深举行

读特记者 刘莎莎 文/图
2019-12-30 21:06
摘要

28日上午,“第三届心理应激干预大会暨首届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论坛”在深举行。

28日上午,“第三届心理应激干预大会暨首届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论坛”在深举行。

大会开幕式由深圳市春风应激干预服务中心创始人隋双戈博士主持,深圳精神卫生中心副院长胡赤怡教授、深圳市慈善事业联合会秘书长刘国玲女士致辞。

胡赤怡教授介绍:6月28号,全面启动社会心理服务国家城市试点。广东省的深圳与江门有幸入选。在市相关部门的领导下,成立专家顾问组,跨部门专家组,对未来三年的工作目的和举措作出了规定和要求。准备在网络建设工程、专业队伍建设、应急处置演练、五大保障机制方向努力,感觉即将开创“全心”时代,让在座的心理服务从业者感受到莫大的鼓舞。

深圳市慈善事业联合会刘国玲秘书长:深圳是座大爱的城市,不少义工组织、公益人做了真正的实事。深圳市慈善事业联合会是慈善组织的娘家,为社会组织提供支持。寒冬已至,春归不远,感谢春风为送来的春风,让我们一起迎接春天的到来!

随后,12场专题发言依序进行,发言者都是行业内如雷贯耳的大咖,例如国内最早进行危机干预的专家吕秋云教授、中华医学会精神卫生分会主任委员李凌江教授、深圳市康宁医院副院长胡赤怡教授、春风网(心理创伤援助公益平台)创始人隋双戈、深圳市心理咨询师协会的创会会长、精神医学主任医师陶林、深圳大学社会治理与创新研究中心主任易松国等等。他们很多同时担任大会的嘉宾和主持人,他们的睿智温和谦逊的人格魅力和风采让参会学员折服。

可以看到,今年的主题报告有应激领域的专业课题,例如李凌江教授的《精神应激与抑郁障碍》、吕秋云的《解离障碍与精神分裂症》、蒋忠亮的《心理应激干预,从躯体干预开始》;有不少社会心理服务领域的探索的议题,比如深圳市康宁医院胡赤怡副院长的《深圳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国家试点城市情况介绍》、深大学者易松国的《如何建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一带一路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翎女士的《一带一路及粤港澳大湾区、先行示范区的社会心理服务新机遇》、深圳市龙岗众智公共服务创新中心理事长陈继贤《在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中,建设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可行路径》;还有关注公共心理卫生的议题,如陶林的《心理咨询“诗”的理论与实践》、张代军《将IT技术运用于校园危机事件的预防和处置》、张媛媛《从同理心出发到关怀——构筑应激干预的力量》、陈向一的《助人工作中的伦理陷阱》。对社会大环境、文化解构、大湾区的政策梳理、社会治理实践等方面有了更多探索。

李凌江:“应激”如老虎

李教授生动地把应激事件比作老虎,人们遇上应激事件的反应是“战斗或逃跑”。工作、学业、健康、人际关系、生存环境、家庭,都是我们生活中遇到的“老虎”。因为这种逃跑状态而产生的生理变化,如心跳加快、外周血管收缩、消化功能减弱、血糖升高的、血凝增加等等。因此我们说,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溃疡病等都是身心疾病。所以,应激反应短期是有利的,但时间持续长了就会损害健康。李教授还通过影像学研究、临床研究、机制研究的系列发现来进一步说明急性应激和疾病的关系。

张翎:一带一路及粤港澳大湾区、先行示范区的社会心理服务新机遇

张翎更像是一位职场女强人,充满自信热情。她说,她非常喜欢深圳,觉得深圳是一个适合诗意地栖居的地方。但同时,这儿“压力山大”,心理疾病的比例也比较高。她说没有一个人的人生一帆风顺,只有接受失败、悦纳自己,才能战胜困难。从商业的角度,她觉得心理服务应该科技助力,金融助力,立足于大数据、云计算等成立服务中心,更便捷普惠更多人。

深大教授易松国从社会学视角讲述如何建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

易松国教授是最早推动深圳的社工服务建设的,他说和心理师不同,心理师或精神医生是立足于个体,而他是关注群体问题。他认为社会心理的健康不止是个人问题,而是复杂的社会问题。他从四个方面阐述了社会心理问题形成原因。比如,文化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转变、婚姻家庭的变迁、网络通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等。在社会治理上,有一些举措是有利于促进社会心理健康,共建和谐的,比如完善社会分配制度,健全社会福利保障制度,促进文化价值建设等。

陈继贤:任重道远,希望得到更多平台的支持

作为深圳市众智公共服务创新中心理事长的陈继贤,有着法律背景,多年致力于社会治理理论研究者和基层实践者。他认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要具备社会化、专业化、法治化、智能化的特征。陈继贤分享了深圳市龙岗坪山的相关社会心理服务体系落地的经验,同时用短视频讲述帮助一个基层困难家庭的故事。他认为,目前全国范围内社区、学校、企业的需求量大,尤其是企业的需求量大,需要更多平台支持。同时,对于重点人群,比如出现偏差的、社区矫正的要加强,对心理科普宣传,脱敏要重视,因为心理服务社会认知度低。

圆桌论坛:8位专家论道应激干预以及生命教育

在专题报告之后,令人期待的“圆桌论坛”开始了。论坛由胡赤怡教授、隋双戈博士主持,易松国、陶林、潘争艳、张翎、金天、陈继贤等8位来自各个领域的专家面对参会者开放式地坐成半圆形。

隋双戈博士说,剩下半个圆就是台下的所有参会者,我们是真正要实现一个线上线下平等交流,碰撞火花,同步对话,为社会心理服务的推进工作共建共享的平台!

圆桌会议开始之后,台下学员问题一个接一个递上来,有问学校如何普及心理教育、怎么和孩子谈论死亡、如何发现身边需要求助的人。

在座专家,以头脑风暴的形式,站在自己角度分享答案。深圳市救助管理站党委书记、站长,曾获广东省殡葬改革先进个人的潘争艳,20多年前在长沙筹备殡葬学院,这些年她对死亡的理解很特别。她教导学生如何看待死亡和生命。而陶林教授从自己的咨询行业告诉大家如何识别求救信号。张翎用充满魅力的语言告诉这个提问者,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在遇到各种问题,都要向前看。只要你走过去了,自然有希望。留韩多年的金天教授认为要提高孩子的心理弹力,提高老师的应对能力,培养大量的心理治疗师,对单亲、失独的对象要特别关爱。对心理咨询师,治疗师的要求要提高,要有长时间的培训,因为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很复杂和系统的。

现场罗湖区教育局董主任针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是否满足目前的需要,也作了详细的回答。他说孩子的成长有三个生命场,家庭,学校,社会。不仅是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配备仍不足,家庭和社会也要提高支持。

当日下午的6场报告也十分精彩,其中76岁高龄还在出诊的吕秋云教授,精神矍铄,慈祥温暖,二十多年的病例,她仍然记忆清晰。以案例为例,生动地讲解了《解离障碍和精神分裂症》,描述了解离性障碍的临床症候,几种相似精神障碍的区分。临床经验特别丰富的吕教授将多年的经验浓缩,把精神分裂症和解离障碍的区分制作成了详细的表格。无私地分享给在座的学员。

大会还受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专业委员会EMDR创伤治疗学组委托,由深圳市危机干预中心方莉教授、西华大学吴薇莉教授向吕秋云教授颁发的EMDR学组成立十周年“特别贡献奖”奖杯。

29日,还有三场会中工作坊和社会治理跨界研究者范军的闭幕演讲《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深圳之道》。会中工作坊分别是:精神病学与精神卫生学博士,西华大学心理学教授吴薇莉的《EMDR在哀伤辅导中的应用*》、国内知名艺术心理学跨界学者、深职院特邀专家徐静茹的《绘画疗愈》、《造梦师》催眠心理案例纪实小说作家,中科院心理所心理联盟危机干预组成员粟嘉立的《远程通话催眠在心理应激干预中的应用》。

相关背景:

深圳市心理应激干预大会,由精神卫生中心与深圳市春风应激干预服务中心联合主办,每两年一届。今年第三届的主题“身心健康,共建共享”,并增加了首届社会心理体系建设论坛。

站在时代背景与一带一路节点,在粤港澳大湾区、先行示范区的“双区”驱动下,本次大会及论坛正当其时。心理应激干预与社会心理服务的实践者、研究者倾情分享、深入探讨,将推动与会者更好地抓住历史机遇、担当历史使命,为推进我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编辑 曹亮

(作者:读特记者 刘莎莎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