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里·诺顿
《中国经济:适应与增长》(第2版) [美]巴里·诺顿著 安佳 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年12 月版
《中国经济:转型与增长》(第1版) [美] 巴里·诺顿 著 安佳 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年8月版
从结构变化和制度转型两个基本过程解释经济发展过程是经济学的一个常用方法。结构变化是指资源分配和生产活动的实际变化,制度转型是指决策者引导的组织、信息和激励机制方面的改变,是政府、企业和家庭在追求自己的目标时对“游戏规则”做出的反应。巴里·诺顿所著的《中国经济:适应与增长》(此为第2版,第1版名为《中国经济:转型与增长》)从中国经济发展的具体实践和最重要的经济领域追溯了结构变化和制度转型的大致过程,分析了中国经济近10年来的发展变化和未来的趋势。
经济趋势的变化和政策调整
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人均GDP接近全球平均水平的经济体,就收入而言,经购买力平价调整的中国人均GDP,已经接近于世界平均值。就城市化而言,2013年与世界53%的平均水平完全一致, 2016年达到了57%。就平均寿命而言,2015年中国人口平均寿命是76岁,这个数字大大高于全球71.7岁的平均水平,也超过了中等偏上收入国家74.7岁的平均水平。同时中国经济也经历了有史以来最引人注目的一次经济转型,中国经济的年增长率已经从每年10%以上锐减到了每年6.5%左右。伴随着经济增长的放缓,劳动力的增长和结构变化也逐渐放缓,开始了经济“新常态”。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领域中很多基本的、长期的趋势发生了变化,伴随这些经济趋势的变化,长期以来确立的政策也进行了重要调整,主要有: 2016年人口政策发生了变化,以全面两孩政策取代自1980年始的独生子女政策;停止征收农业税,开始补贴并保护农业;2005年后着手重建包括医疗保险和普及教育在内的基本社会保障网。政策的调整是为了重新平衡经济,找到服务业和知识密集型部门增长的新动力。
发展战略的变化
从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看,适应从快速增长向缓慢增长的转变,从来就不容易,也从不简单。亚洲的日本和韩国应对奇迹增长阶段终结的对策是减少政府对经济的驾驭,中国的对策是增加政府在新增长部门的积极作用。自2006年以来,中国已经日渐扩大了产业政策实施的范围和强度,推出了一系列旨在推进积极产业政策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比如工业自动化和基于互联网的服务。与此同时,政府在基础设施和研究开发方面的投资亦有所增加。中国一直在积极寻求培育新兴产业,然后投入大笔资金,广泛运用大量强势干预工具(intrusive instruments),以求形成全新的经济结构,这说明政府对自己择优扶持的能力充满信心。由此形成的中国特色经济体制,成为了一种以市场为基础,具有广泛政府直接干预和实际裁量权控制、采取相对稳定形式的体制。
中国经济增长的三个上行潜力
新常态带来的是经济的缓慢增长和更大更多的风险。中国仍将经历多重结构变化和制度转型,以应对复杂的现实和难题。毕竟中国面临的发展难题是当今富裕国家从未遇到过的,任何成功的经济实践和经济学理论中都没有现成的救世良方,那中国经济如何保持强劲的发展态势呢?诺顿教授在过去的成功和未来的选择及风险中,看到了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三个上行潜力:
第一,重启市场化改革。中国的经济改革仍有许多领域尚未完成,这意味着在许多领域,进一步的市场化改革可能导致生产率的显著增长,并加速生活水平的提高。比如服务业,在服务行业建立高效的市场需要对监管机构进行投资,而监管机构又不能在一夜之间建立起来。但由于中国已经开始向“后工业化”服务主导型经济转型,投资监管和开放服务业市场的必要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紧迫。
第二,强化中等技术经济。虽然中国在人工智能、无人驾驶汽车和量子通信等高级技术领域取得显著进展,但中国经济中许多陈旧的、低技术的、靠人力工作的小型企业仍占主导地位。任何时候,一个经济体的繁荣和有效性主要由该经济体的中低技术经济部门决定。更安全的工作、更安全的产品和更可靠的产品信息,将有助于中间技术层实质性的长期升级。新的信息技术有助于这一进程,但更强有力的政府监管作用也是升级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第三,消费与经济再平衡。中国的经济发展道路一直依赖于密集的投资努力,居民消费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份额相对较小。中国的居民消费占比远远低于消费驱动型经济体,如果消费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份额大幅增加,会让中国人过上更健康、更多元,也更有意思的生活。向消费驱动型经济的转变会产生巨大的潜力来推动中国经济的增长和生活质量的改善。随着新的“智能”技术的兴起,更强大、更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将推动最具创新性的应用,这将是未来几十年中国经济的主要驱动力之一。
研究经济特别是研究中国经济的人,对巴里·诺顿的名字一定不会陌生。在美国乃至西方,巴里·诺顿是公认的研究中国经济首屈一指的专家。他对中国经济运行机制的把握,对经济数据的敏感和准确分析,几乎无出其右,诺顿研究中国经济四十多年了,懂中文,他对中国经济的看法基本上代表了美国和西方部分研究者的看法,任何研究中国经济的学者对他的看法和结论都不能等闲视之或视而不见。
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先生是诺顿的朋友,他不仅为此书的第1版(《中国经济:转型与增长》)撰写了序言,也为新出的第2版(《中国经济:适应与增长》)写了序。吴老对此书第2版的评价是:“巴里·诺顿教授的这本著作,对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做出了全面而不乏深刻见解的解读,为理解这些问题提供了自己的独特视角和见解。”而另一位中国著名经济学家钱颖一教授为此书第2版写的推荐语是:“巴里·诺顿的《中国经济》第1版是我使用多年的基本教材。第2版更精彩,内容做了更新,涵盖范围更广。实际上,本书是关于中国经济方方面面的20篇述论的文集,每一篇可以单独阅读,合起来则是关于中国经济的完整概观。”
编辑 刘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