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第二十四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电影项目创投(SIFF PROJECT)揭晓本次推荐项目,为期4天的电影项目创投圆满落幕。
相比于电影节其他或主题宏大、或星光熠熠的活动,创投是一方自成体系的小天地,和整个电影行业紧密相关,又保持一份自身特有的温暖纯真与理想主义。
到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创投已经走过15年,这个孵化培养青年电影人的摇篮,即便是在去年疫情期间也未曾放慢脚步。在2020年电影行业大面积陷入停摆的时间里,上影节的创投依然如约向年轻人发出邀约,今年的创投可谓成果斐然。
本次电影项目创投共收到324个有效项目申报,最终31个项目入围,其中8个“青年导演项目”,3个“国际合作项目”,11个“创作中项目”,9个“制作中项目”。这些作品题材广泛,在电影市场引起热烈反响。活动期间共完成645场洽谈,大多数项目的邀约日程都被安排得满满当当,而三轮“制作中项目”试映会也是每一场都座无虚席。
“制作中项目”项目方合影
“青年导演项目”项目方合影
行业渴望新鲜血液,年轻人需要行业声音
6月15日晚,获得关注和推荐的项目各有特色。
获得青年导演关注项目的《晚春七日》将作者的私密书写与大量的类型元素进行了有益的结合,结构完整,叙事成熟,与当下社会有着紧密的联系。
《不眠少女》海报
获得创意推荐项目的《不眠少女》以独特的创意,面向通俗观众;运用更简单灵活的制作方式,进行类型电影实践。
获得特别推荐项目的《吉利拳王》类型明确,人物鲜明,故事完整,情绪强烈,具有很好的商业潜力,被推荐官评价为“市场期待和需要的电影项目”。
《一日游》海报
而“制作中项目”《一日游》具有鲜明的作者风格,独立自洽的视听语言,用极致的方式对当下中国社会生活进行了思考后的呈现。
让陈国富、董润年、王易冰三位推荐官争名额“特别提及”予以关注的制作中项目《再见萤火虫》则以纯净的创作目的,简单的切入点,高级的幽默感打动了推荐人。“来自于生活,回归于电影”是对这个项目的褒奖。
除了来自行业前辈大拿的肯定和指导,上影节的创投也与产业息息相关。今年电影项目创投的合作方共有5家。腾讯影业和猫眼影业将从所有入围的非“制作中项目”中分别挑选项目,为其提供15万元人民币支持;上科大-南加大影视项目特别关注项目将从所有入围项目中挑选3个项目,为其3-5名主创(制片人、编剧、导演)提供3个月编剧模块学习机会;莫非影画将从所有入围的“制作中项目”选出1个项目,为其提供与20万元人民币等值的后期声音制作服务;生动数码将从所有入围“制作中项目”中挑选出1个项目,为其提供价值25万元现金等值的Baselight调色技术制作服务。
《晚春七日》海报
猫眼影业负责人在宣布特别关注项目《晚春七日》时谈到,猫眼影业在选择项目的过程中,既是对青年电影人予以支持,同时也在思考,“过去几天在市场里听到评语,和创作者直接交流,都能听到很多交锋和争议,讨论文艺片和商业片、创作表达和市场反响的争论。”
选择了《零和无数》的腾讯影业相关负责人则谈到,“我们不仅关注大IP的开发,也关注年轻创作者。这个项目让我们看到青年导演在这个社会议题下进行了很好的类型化尝试和探索。”
《零和无数》海报
上影节创投单元负责人范静雯和澎湃新闻记者聊起对于今年青年创作者的观察,“最明显的留学的越来越多,比如创投训练营里十有八九是国外回国的。他们有更多短片经验,视野,拍摄方式、美学理解,和过往的‘本土派’有明显不同。同时,这里又是英雄不问出处的,比如训练营里的编剧,许多不是科班背景,这正是这个行业开放的地方。这是非常好的地方,因为青年编剧很多从自身经验开始进入创作,会带来更多新鲜的内容,而不是总是家庭、青春、校园这些雷同的题材。”
同时,范静雯提到,“今年女性题材的关注比上升,这也是当下的反映,也有更多青年导演自觉把个人表达和类型感的东西去结合,也并不是所有青年导演都想做文艺片,有的导演对奇幻、科幻更有感觉。”
把“创投”这个名词拆分开来,一面是关于艺术创作的自我表达,一面是来自产业的商业行为。今年的创投市场上洽谈中,不少青年创作者会面临和投资方探讨关于作者性与大众审美如何平衡的问题。“但既然这两个字能放在一起,就说明它们不是全然矛盾的,过往经验里已经有许多好作品足以证明这是个伪命题。”
获得青年导演关注项目的《晚春七日》导演元圆,研究生就读于纽约大学,本科从上戏毕业后,也有过在一线电影行业从业的经验。这次她的项目讲述了工厂流水线女工骄傲地前往美国参加女儿的毕业典礼,却发现女儿离奇失踪的故事。刚从美国回来的元圆说,“这是我参加第一个创投。觉得感激、很幸运、很受鼓励。”作为一个新人导演,她觉得在过去四天得到最大的收获并不是最终获得的表彰,而是“听到很多好的反馈和就建议,回去会好好思考消化”。
入围项目方合影
15年交出闪耀成绩单,回望过去更见耕耘价值
每年的电影节,都会成为许多创投项目的“回家之旅”,今年也不例外。
5部历年创投项目在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大放异彩:耿军导演的《东北虎》(SIFF PROJECT 2017)入围金爵奖主竞赛单元,章明导演的《热汤》(SIFF PROJECT 2018)亮相“名导新作”展映单元,曹金玲导演的《莫尔道嘎》(SIFF PROJECT 2018、2019)成为“一带一路”电影周开幕电影及入围片,张力导演的《冰下的鱼》(SIFF PROJECT 2019)参加“华语新风”展映单元,张猛导演的《钢的琴》(SIFF PROJECT 2009)曾摘得当年SIFF PROJECT“最具创意项目”,今年来到“影史推荐”展映单元。
除了创投训练营到制作中项目、创投项目这些不断“进阶”在电影节期间密集进行的活动,上影节还推出了SIFF NEXT,作为这个单元的延续和补充,在年末开展工作坊,使得创投成为一个贯穿全年的活动。SIFF NEXT为今年的电影项目创投输送了《仅与下午四时的黄皂荚圃儿作一别》《吉利拳王》《小婵娟》与《何处生长》。
《吉利拳王》海报
其中,《吉利拳王》体现了上海国际电影节阶梯式的新人孵化体系:导演唐承骎曾是2019 SIFF NEXT导演组学员,该项目在2020 SIFF NEXT第二阶段活动中被“特别提及”,最终进入今年SIFF PROJECT“青年导演项目”。
今年,有4个SIFF PROJECT的过往项目已完片,即将亮相2021年戛纳电影节:
《街娃儿》海报
那嘉佐导演的2017年的《街娃儿》进入“一种关注”单元;
《热带往事》海报
2017年的《热带往事》进入“特别展映”单元,并于今年6月12日登陆院线;
《永安镇故事集》海报
2020年的《永安镇故事集》进入“导演双周”单元;
《雪云》海报
2019年的评委会特别推荐项目《雪云》,其短片版本刚刚宣布入围了本届戛纳短片金棕榈主竞赛单元。
过去15年里,电影项目创投见证了82部影片进入制作,62部参与国内外各大电影节展,40部在A类电影节中崭露头角。这串数字对于一个电影节来说,是一份足够漂亮的成绩单,对于每个创作者个体来说,更是重要的职业生涯起点。
创投现场,一部部已经走向国际各大电影节的项目以预告片、拍摄花絮等短视频的方式向在场各位分享着成果和成长进度,这些项目多数已经历时三四年的时间,去年入围鹿特丹,今年获得香港国际电影节协会年度“火鸟大奖”的《池塘》甚至是2011年项目。
范静雯十分感动于导演的执着,“这样的影片找钱很难,但可贵的是导演一直没有放弃。这个项目比我到这里工作的时间都长,当我翻看创投历史,看到它穿越10年的时间也大为震撼。回望过去的时候,也更能觉得这个工作和这个平台所带来的价值。”
青年导演到底缺什么?范静雯从自己多年的观察里总结,“缺资金,缺舞台,志同道合的朋友,进入产业的视角和行业的知识”,而这些正是上影节创投平台能够提供给青年创作者初入这个行业最好的礼物。
(原标题《这里不是上影节最热闹的舞台,但用15年交出闪亮成绩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