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回归前的社会动荡,到如今的安居乐业;从博彩一业独大,到经济适度多元初见成效;从对接珠海横琴,到不断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回归祖国20年,小城澳门一步一个脚印,在中国南海之滨缔造了一个发展奇迹,在小桌子上唱出大戏。
如今,在“一国两制”方针指引下,在中央政府和祖国内地的支持下,风华正茂的澳门特区砥砺前行,以经济反哺社会民生,一个繁荣进步、幸福和谐的现代化国际都市呈现在世界面前。
繁荣发展根基厚 经济多元步伐稳
“回归以来的20年,是澳门历史上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各项宏观经济指标表现亮眼。”澳门中联办主任傅自应说。
数据显示,澳门本地生产总值(GDP)从回归之初的519亿元(澳门元,下同)增加到2018年的4447亿元,人均GDP则从12万元增至67万元;2018年底,特区政府累计财政盈余达5056亿元,外汇储备为1636亿元,较1999年分别增长193倍和6.2倍,大大增强了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本地居民充分就业,失业率从回归之初的6.3%下降到2018年的1.8%……
全国政协副主席、澳门特区首任行政长官何厚铧回忆说,澳门回归前发生了亚洲金融风暴,当时澳门经过了一个比较长时期的经济低迷,失业率高、治安混乱。为此,他提出“固本培元,稳健发展”。
“经过回归20年的发展,无论是整体经济发展,还是区域经济合作,澳门都取得了飞跃式增长,展现了‘一国两制’的强大生命力。”何厚铧说。
澳门特区政府旅游局局长文绮华介绍说,1999年共有700万人次旅客访澳,2018年这一数字已达3500多万,其中七成为内地旅客。2017年澳门总体就业人口中逾半数从事旅游相关行业,而同年旅游增加值占澳门整体行业增加值总额的48%。
数据显示,2013年至2018年,博彩业增加值占澳门整体经济增加值的比例从63%下降到50%。2013年至2017年,澳门除博彩业之外的主要行业年产值从2800多亿元增长了29.7%,其中金融业增长65%。经济适度多元发展初见成效。
“回归以来,澳门市民的财富积累较多,但财富管理产品还不多。”澳门金融管理局行政管理委员会主席陈守信说,以财富管理、人民币清算、融资租赁等为主要内容的特色金融是澳门重点发展的产业。“特色金融的特色主要是如何运用澳门本地优势,发挥澳门所长,服务国家发展大局。”
今年7月4日,财政部在澳门成功发行20亿元人民币国债,是财政部首次在澳门发行国债,也是首笔在澳门本地簿记发行、登记托管并上市交易的主权债券。这表明中央对澳门发展特色金融、促进经济适度多元可持续发展的支持。
编辑 刘彦
和谐社会世代安 优化民生诚可期
在澳门,有一种用来提醒老人及时查收福利的宣传品“长者小提示”。今年的“小提示”显示:敬老金9000元,养老金3450元×13(月),公积金个人账户额外注入7000元,现金分享10000元……
75岁的陈女士告诉记者,她现在每年可获取现金收入约70000元,还享受免费医疗;两个孙子都享受15年的免费教育,14岁前也能享受免费医疗,每人有10000元的现金福利……
“现在的福利,是回归之前不敢想的。”陈女士说。
努力改善民生福利一直是澳门特区政府的施政理念。近年来,在稳健的公共财政基础上,特区政府进一步在社会福利、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公共房屋等民生领域加大资源力度,实现“共建共享、惠民利民”,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20年来,特区政府在社会服务方面不断加大资源投放,由回归之初的约1.7亿元增至2018年的逾26.7亿元,增幅超过14倍;各类社会福利服务受惠人次由8万多增至2018年的250多万,增幅超过30倍。
“民生是我们的头等大事。”澳门特区行政长官崔世安说,在发展过程中,我们要尽量使公共服务能惠及所有澳门同胞。
澳门特区政府社会工作局代局长韩卫表示,回归20年来,澳门社会服务获得民间团体大力支持,特区政府与民间团体成功构建出完善的社会服务网络,为不同类别人士提供多元化和专业化的服务。
截至2018年,特区政府共建公共房屋5.1万套;2018年,免费医疗受惠人数占全澳门居民总数的约55%;澳门人预期寿命达84岁,居世界前列;至2019年,特区政府连续12年向澳门永久性居民及非永久性居民派发现金分享,金额已调升至10000元及6000元;全民共享的福利还包括公共巴士车资优惠、水电费补贴、医疗劵、子女出生津贴等,涵盖居民生活的各方面。
2017年8月,强台风“天鸽”袭击澳门,内港区一带最高水深一度近2米,严重的风暴潮对当地居民的工作和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特区政府正着力推动的内港挡潮闸项目,有望解决这一地区的水患问题。“内港挡潮闸按20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设计,具有挡潮、排涝、航运等功用。”澳门特区政府土地工务运输局局长李灿烽介绍说。
澳门特区候任行政长官贺一诚在今年的参选政纲中表示:“对本澳防灾减灾系统进行全面性评估,加快防潮设施建设,加快内港防洪排涝体系建设,多管齐下解决城区水患问题。”
“经过回归20年来的发展,特区政府在民生福利方面的开支已经达到了较高水平。在此基础上,更重要的是如何合理、高效地用好开支。”贺一诚说。
湾区机遇牢牢抓 国家发展处处融
在澳门,“粤港澳大湾区”不只是一个高频词,而是越来越多居民的择业、居住新计划。
10年前,横琴开发因澳门而生,担负着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的使命。如今,在横琴落地的澳门企业超1900家,投资总额超过855亿美元;固定资产投资超2700亿元,地区生产总值年增长率达64%。
“创业不一定成功,创业也不能马上赚钱。”贺一诚说,澳门缺乏创业氛围,特区政府要理解年轻人的担忧,并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使他们能没有负担地去大湾区创业,并成为带动后来人的“领头羊”。
今年11月,澳门街坊会联合总会广东办事处横琴综合服务中心揭牌,这是澳门社团在内地开设的第一间社会服务中心。而一年前,澳门街坊会联合总会中山办事处已正式运营。
澳门社会服务进驻内地,是越来越多的澳门居民变身“湾区居民”的最佳注释。仅在横琴一地,澳门居民就购置了近6000套各类物业,一年有近万人次澳门居民在横琴就医;在中山三乡,约有3万多名澳门乡亲在当地生活;截至今年9月,在广东高校就读的澳门学生超过2000名。
今年初,《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作为湾区中心城市之一,人口只有60多万、面积30多平方公里的澳门闪光点十分突出——“世界旅游休闲中心”“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这些定位都成为世界认识澳门的新视角。
澳门积极把“一带一路”建设与“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定位紧密结合起来,发挥区位和专业优势,担当联系人角色,推动多个葡语国家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参与者、贡献者和受益者。
特区政府2018年12月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共同签署支持澳门全面参与和助力“一带一路”建设的安排,聚焦金融合作、经贸交流与合作、民心相通、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有利于澳门通过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升自身竞争力,开拓发展新空间。
贺一诚不久后就要宣誓就任澳门特区第五任行政长官。他说,我们一定要抓住国家和中央给予的机遇,充分发挥澳门独特的优势,“协同奋进、变革创新”,实现服务好澳门市民、服务好国家发展大局的任期目标。
编辑 刘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