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牌一周年 走进新深汕③|绿色新城,宜游深汕!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

读特记者 林捷兴
2019-12-13 07:54
摘要

绿色新城 宜游深汕

从空中俯瞰,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下称“深汕合作区”)自然风光旖旎,山、林、海、岛、河、湖、湿地、温泉汇聚,468.3平方公里的陆域资源丰富,50.9公里海岸线绵长优美,1152平方公里的海域水质清澈……日前,记者实地体验,由深汕合作区的起步区和先行区的西部组团鹅埠片区圳美绿道入口出发,沿着绿道蜿蜒前行,一路串起“山水林田”旖旎风光,宛如一幅浓墨重彩的水彩画卷徐徐展开。

依托自然环境打造生态旅游

圳美绿道是串联深汕合作区鹅埠、赤石、小漠、鲘门四个片区的一条纽带,也串联起了深汕合作区多数景点。沿着绿道,记者一路经过日月湖度假村、水底山温泉等旅游景区,到达赤石中心片区。

行经赤石大桥附近,记者发现一处“桃花源艺术村”别有洞天,里头竟藏着“凤河晚渡”的景点。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凤河是赤石河的古称,“凤河晚渡”是当地的古八景之一,每当夕阳西下,彩霞相映,山光水色,美不胜收。

作为深汕合作区最大的片区,赤石总面积达306.2平方公里。这里是一片景色优美的生态绿洲,龙潭瀑布、水底山溪流、白马山天然林区,风光无限;这里人文景观丰厚,羊蹄峻岭、古寨围村充满历史韵味,已入选广东省第三批古村落的新厝林古寨至今保存完好。

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使得赤石北部片区在深汕合作区“一心、两轴、三带、四组团”空间规划布局的版图上举足轻重。这里将打造以生态康养、休闲度假等为主导功能,结合山水田园建设的康养度假区,构建以圳美绿道和创智路为依托的沿山生态发展带、依托赤石河打造的“一河两岸”滨水特色景观带。

以山为屏,以水为带,深汕合作区正依托优越环境打造新型生态旅游模式。今年4月,位于赤石河东岸的赤河休闲公园开园,该园临近赤石河,风景优美、景色宜人,是深汕合作区第一个体验型旅游消费公园,由赤河广场及滨水公园组成。漫步其中,结合步道及空间设计,让人尽享环境的优美,感受滨水“慢生活”的舒适。

产城融合打造文化旅游创新小镇

赤石河蜿蜒流淌,这条深汕人的母亲河,发源于海拔1337米的莲花峰,贯穿整个深汕合作区,最终奔向海洋。在入海口处,小漠片区临海而立,绵长的白沙滩像极了天然雕琢的玉带;沿着海岸线向东,鲘门渔港、百安半岛向海而生。

按照规划,深汕合作区将在南部打造沿海综合发展带、滨海生态旅游区,建设小漠湾文化旅游创新小镇。

今年5月,深汕合作区正式启动小漠湾文化旅游创新小镇建设,结合小漠片区的优质景观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着力建造小漠欢乐海岸、海岸文化建筑群、白沙滩大型海滩公园、小漠商务中心、主题酒店群等多元化文旅产品。10月,在国际专家研讨会上,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对小漠湾文化旅游创新小镇的定位和概念设计给予高度认可——

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中心主任吕斌认为:“此次研讨的《方案》站位高,对文旅小镇的定位清晰,规划布局基本合理,以生态为导向的设计理念值得赞赏。”加拿大知名规划设计机构EKISTICS的创始人Rosenau认为:“小漠湾文化旅游创新小镇项目生态良好,区位优越,人文特色显著,前景可期。”

念好“山海经”,打响“文化牌”。深汕合作区将在广泛吸取世界各国、国内各地相关经验的基础上,把小漠湾文化旅游创新小镇打造成为生态、生活、生产协调共融发展的“城市厅堂、艺术殿堂、创业学堂、度假天堂”。

探索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新范本

“作为深圳第‘10+1’区,深圳市委市政府始终对深汕合作区的发展寄予厚望。市委书记王伟中要求深汕合作区要牢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以世界一流标准进行规划,切实做到谋定而后动,确保深汕合作区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市长陈如桂要求深汕合作区海岸线一百米之内不允许建造房屋,近海的建筑要严控高度,打造世界一流的唯美岸线,不断提高城市发展潜力。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党工委书记产耀东表示,深汕合作区牢记省市主要领导嘱托,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立足独特的全域资源禀赋,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推动绿色强区、绿色惠民,推进生产、生活、消费方式绿色化,构建山、水、林、田、海与城、乡和谐共生的空间布局,建设环境优美、宜居幸福的美丽滨海新城。

“让城市融入大自然,把绿水青山留给深汕人”。当前,深汕合作区正按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的部署,推进实施生态建设绿色工程,从生态新城规划导向、 绿色产业发展导向、打好蓝天保卫战、坚持碧水清洁陆海统筹等多方面发力。翻开崭新篇章的深汕合作区正以世界眼光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滨海特别新城。

编辑 高原

(作者:读特记者 林捷兴)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