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告 | “2019善意设计场 · BORO&百衲邀请展”12月14日启幕

读特记者 尹春芳
2019-12-11 14:36
摘要

由深圳画院主办,徐章、杨小洋出品,孔森策展的“2019善意设计场 · BORO&百衲邀请展”将于12月14日在深圳画院开幕。

“百纳”是中国传统吉祥祝福之物,一般将拼布称为“百衲”,“衲”,有用密针缝缀的意思,也做“百纳”。最常见的就是流传在民间最广的“百衲衣”又称“百家衣”, 祖辈和父母希望孩子健康成长,需托大家的福,就要吃百家饭,穿百家衣——从各家取一块布片。然后拼合做成衣服或床被,祈求安康吉祥。这一传统手工艺在中国许多少数民族生活中都有体现,如壮族的土僚支系的服装、土族女子服饰中精美的“五彩袖”,明代开始流行的“水田衣”等,都是采用了百衲观念与工艺,使其成为东方民族文化中的独特瑰宝。

禅宗里所讲“出家人当著衲衣”的观念即是佛门修行的一个重要内容。最常见的就是流传在民间及少数民族地区最广的“百衲衣”又称“百家衣”, 以祈求安康吉祥。

“BORO”是指日本江户时代和昭和初期的民间传统织物品,由上百块不同的蓝染棉麻布用粗犷的针线拼接而成。如今作为艺术品被世人所知,但在一两百年前,这些粗布“褴褛”却是日本贫寒百姓仅仅为了生存而孕育出来的“生活必需品”。它上面承载著一代又一代人生命、家族感情以及智慧。

本次展览的BORO展品为已故民俗学家田中忠三郎所收集、保存的,是以青森县为中心的日本东北地区的农民在实际生活中使用过的衣服与布料。

今天人类在发展和变迁中开始觉醒,在全球倡导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科技文明时代,这股全球兴盛的“褴褛美学”之风——“BORO”与“百衲”,唤醒了我们对古老工艺和智慧的追溯,诠释著回归到事物真实本原的状态,回归自然朴实的诗性,保留珍贵的人情味,显现时光磨砺的痕迹,在时光的打磨中依然能够焕发出新的生命。

编辑 赵偲容

(作者:读特记者 尹春芳)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