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个健康市试点城市人群健康优于全国平均水平

读特驻京记者  李萍
2019-12-10 20:49
摘要

此次健康市试点城市评价使用的是《全国健康城市评价指标体系(2018版)》

12月10日,中国健康城市建设高层论坛暨健康城市蓝皮书《中国健康城市建设研究报告(2019)》《北京健康城市建设研究报告(2019)》发布会在京举行。会议发布的《中国健康城市建设研究报告(2019)》指出,2018年试点城市评价结果显示,试点市健康治理取得实效,人群健康优于全国平均水平。

据介绍,2018年,全国爱卫办委托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复旦大学、中国社科院对38个城市开展了健康城市评价,目前正在组织开展全国健康城市评价工作。

此次健康市试点城市评价使用的是《全国健康城市评价指标体系(2018版)》。该指标体系共包括5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42个三级指标。一级指标对应“健康环境”“健康社会”“健康服务”“健康人群”“健康文化”5个建设领域,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着眼于我国城市发展中的主要健康问题及其影响因素。

2018年试点城市评价结果显示,试点市健康治理取得实效,人群健康优于全国平均水平。受评城市29项与全国水平可比指标中有28项高于全国水平,32项与国家2020目标值可比指标中有23项高于国家2020年目标值。38个健康城市试点市的健康城市综合指数介于51.94-72.52。

报告指出,受评城市在健康环境、健康社会、健康服务、健康文化等建设领域取得成效,人群健康水平优于全国平均水平,许多人群健康指标已经超过国家2020年目标,人均预期寿命中位数达到了79.35岁,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及传染病发病率处于相对较低水平。

本次评价结果提示,受评城市通过卫生城市创建和健康城市建设,健康治理水平显著优于全国平均水平。结果也证明,健康城市建设对于统筹应对当前复杂的健康挑战是卓有成效的。

不过报告也指出,从38个试点市健康城市指数分析来看,试点市健康城市建设工作还有较大提升空间,且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建设领域之间发展不平衡。如直辖市辖区健康城市综合指数明显高于地级以上城市和县级市,东部地区健康城市综合指数显著高于中部及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受评城市健康环境与健康服务领域的发展相对较好,健康社会与健康文化领域的发展相对薄弱。

编辑 程思玮

(作者:读特驻京记者  李萍)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