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韵独具!陈萨让《黄河》钢琴协奏曲30年后再现香港文化中心
读特记者 张锐
2019-12-04 22:13

上个周末,一场名为“永恒的羽翼”的音乐会在香港文化中心连演两晚。这是香港文化中心落成30周年的志庆音乐会。音乐会由香港中乐团艺术总监、首席指挥阎惠昌执棒,呈现的六首作品均为30年前香港中乐团在开幕演出中表演的曲目。其中,著名钢琴家陈萨应邀来港演出,奏响《黄河》钢琴协奏曲,中华民族的雄伟气慨在这座香港著名文化场馆荡气回肠。

陈萨将《黄河》打磨出自己的音色

有着“当今最具魅力的钢琴家之一”之誉的陈萨曾受邀与众多世界级交响乐团合作,其中不乏以色列爱乐乐团、日本NHK交响乐团、旧金山交响乐团、美国洛杉矶爱乐乐团、伦敦爱乐乐团等世界名团。然而与民乐团的合作,这仅仅是她的第二次。2015年,她曾与台北市立国乐团进行了一次实验性的合作,并为瑞典BIS唱片公司录制了唱片。在那次音乐会上,她演奏了土耳其钢琴家法佐·赛依的一首钢琴协奏曲,曲中丰富的土耳其民族音乐元素,让陈萨在收获了一种很新奇的体验。由此,在年初收到香港中乐团的演出邀约之后,陈萨便欣然答应了这次意义非凡的合作。

《黄河》钢琴协奏曲是陈萨从小就弹的曲子,也是中国最为经典的协奏曲目之一。此次音乐会,陈萨演奏的并不是 1990 年 4 月刘文金编曲的民乐版,而是 2012 年 1 月 31 日按中央民族乐团现有编制完成修订的“新版”。以全新的民乐编制进行演奏,她说:“这首作品里有着非常强的情感浓度,我仍然对它保持着一种热情。”对于中国人来说,《黄河》钢琴协奏曲的谱面语言开门见山,直截了当,“该磅礴的地方非常磅礴,清新的地方也非常清新”。对于这样一部人们耳熟能详的中国钢琴协奏曲,如何演奏出属于自己的音色?陈萨表示,在对曲目的理解基础之上,想象出一种属于自己的演绎风格,用自己的气息、情感浓度和技巧将其实现。

演出前的排练,陈萨与阎惠昌指挥对谱面的细节予以交流,确定演奏中的每一个气口的处理方式。此次80余人的乐团阵容也堪称庞大,多种民族乐器音色的交织配合、呈现出的体量感都给了陈萨“充满色彩感”的全新感觉。这一次,陈萨与香港中乐团以一种“相对感性和审美化的互相调和”中,将《黄河》钢琴协奏曲打磨出了自己的独有音色。

“音乐场馆的气韵来自于高品质演出”

此次应邀参与香港文化中心成立30年音乐会,陈萨对这里并不陌生。她曾在2015年、2016年时于此演出过。这一次,她住在离中心很近的位置,“从酒店走五分钟就到”。据她估算,演出当天有七、八成的上座率。而更令她惊喜的是,演出结束后的签名会环节,不少乐迷朋友拿着她早前的音乐会节目单来要签名。“有上周在深圳的肖邦夜曲的节目单,还有三年前跟莫斯科爱乐乐团在香港合作《肖斯塔科维奇第二协奏曲》的节目单,甚至还有2015年我跟台北市立国乐团录制的那张CD”。

奔走于世界各地,陈萨始终认为,一个音乐厅无论拥有如何漂亮的建筑外观,亦或绝佳的音响效果,它所带给观众们的气韵始终还是来自于“软件”——优秀的演出。由充满个性的演出、精彩的演出填充过、铺陈过的音乐厅,总是带来一些不一样的“气场”,这也是在世界各地演出过的陈萨,心中觉得“玄妙”的一点。“当我在台上的那一刻,声音和观众跟我之间的一种化学效应,以及作品本身所带来的一种气场融合起来,带给我一种不可复制的感觉”。

音乐文化与作品息息相关

一直以来,提起中国的杰出钢琴家,人们总是称道他们对外国作曲家、曲目的精湛演绎。在西方审美占主流的交响乐领域,如何以音乐将中国作品、中国文化推向世界?陈萨表示,这应该从音乐史上找找答案。她以法国乐派和俄罗斯乐派举例,提出音乐和文化都是与作品息息相关的。陈萨说:“比如提起‘黄金时代’的演奏大师,都伴随着他们所擅长的一些特定曲目。能够把本国的文化精髓、审美,甚至他们的思维方式,很好的和作品合二为一,然后再带出来不同的个性。”

陈萨坦言,除了《黄河》钢琴协奏曲这样的经典之作,当下的确需要大量放之国际舞台也经得起推敲的优秀作品。同时,还需要更加成熟的音乐文化土壤加以培育,以卓越的音乐家、音乐作品进行艺术输出。在陈萨看来,在西方审美占主流的交响乐领域,作为年轻的演奏家有责任推广本国文化,“把西方作品弹好了,其实只是获得了一定认同感,以后当你输出来自自己文化上的东西时,某种程度上来讲,更容易被听到”。

编辑 曹亮

(作者:读特记者 张锐)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