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中大(深圳)两位教授入选2019年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

读特记者 何亚南 通讯员 马明霞
2019-12-03 19:15
摘要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面向全球招聘,已建立一支具国际水准的师资队伍

日前,2019年度“高被引科学家”名单公布,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张大鹏教授、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黄宪达教授入选,其中张大鹏教授已连续六年入选。

科睿唯安每年发布“高被引科学家”榜单,遴选出全球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顶尖人才。数据来源于科睿唯安InCites平台上的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ESI)数据库以及学术研究平台Web of Science,统计过去10年(2008-2018年)发表论文及总引用次数。入榜的科学家均发表了多篇高被引论文,其被引频次位于同学科前1%,彰显了他们在同行之中的重要学术影响力。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面向全球招聘,已建立一支具国际水准的师资队伍。截至目前,大学已引进知名教师300多位,其中包括诺贝尔奖得主4位,图灵奖得主2位,菲尔兹奖获得者1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加拿大皇家工程院院士等16名,美国电子电气工程师协会会士18名等,国家级专家及相当水平学者30名,教育部及广东省人才计划入选者14名,深圳及龙岗区各类人才项目入选者超过350人次等。目前引进的教师100%具有在国际一流高校执教或研究工作经验,75%以上的教授年龄在40周岁以下,是一群具有国际视野、富有创新精神、积极进取、思维活跃和站在学科前沿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青年教师。

张大鹏教授是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校长讲座教授、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中心主任。他是国际图像和图形学报以及Springer国际生物识别丛书(KISB)的创始人和主编,IEEE计算机学会杰出演讲人,以及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终身会士和国际模式识别协会(IAPR)会士。30多年来,张大鹏教授一直从事模式识别,图像处理以及生物特征识别研究,是掌纹识别、中医四诊量化及人脸美学等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领军人,已出版了20多部相关专著,400余篇国际期刊论文和近40项美国/日本/中国香港/中国专利。其研究成果曾多次获奖,如中韩授予的发明金奖及特殊金奖、日内瓦发明展银奖,以及授予的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最高科学技术奖项“裘槎(Chroucher Foundation)优秀科研者”奖等。

黄宪达教授是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教授,并担任瓦谢尔计算生物研究院执行院长。主要研究集中在计算生物、生物信息、基因体学、宏观基因组学、智能生物医药科技(药物设计、基因检测、精准医疗)、生物数据库设计与开发等领域,曾获台湾科技杰出研究奖(2010年及2015年),吴大猷先生纪念奖-优秀年轻学者(2009年)。黄宪达教授所开发的 MicroRNA数据库(miRTarBase),目前为国际认可汇集最完整数据的微小RNA生物数据库,已广为全世界科学家所使用,在生命科学与生物医药领域有重大影响。

编辑 黄泽霖

(作者:读特记者 何亚南 通讯员 马明霞)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