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的经济学含义
王兴康
2019-12-03 11:10

理性是指个人追求约束条件下的最大利益。如果约束条件变化了,个人的利益也可能变化,从而导致选择行为变化。

为了更好地生活,人们除了依靠自然经验之外,还发明了种种人为的手段,科学是其中之一。科学是一套公理条件下可以验证的推理系统。经济学作为社会科学,它的公理假设是稀缺,即相对于个人欲望而言资源不够。

面对稀缺的世界,个人必须选择。如果以功利为标准,选择可以最大利益为标准,也可以最小利益为标准。在现实世界中,基本上都以最大利益为标准,因此,经济学家就以追求约束条件下的最大利益作为个人选择的标准。这就是理性人假设。

有人可能会有疑问,既然人是理性的,为什么现实生活中会有错误(非最大利益)的选择?例如我看到一幅名家字画,认为是真品,价格也不高,就买了下来。事后专家告诉我是赝品,不值此价。

理性人追求的是约束条件下的最大利益。我作为普通字画爱好者,在我的品鉴能力下,认定字画是真的,值这个价。如果要我成为品鉴专家,需要付出代价,代价可能大于真品与赝品的差价(假定只买一次)。专家在他的品鉴能力下,认定真品的信息费用较低,他买到真品的可能性较大。普通人与专家在品鉴能力方面存在差异,导致品鉴费用不同,从而买到真品的概率不同。

又例如古今不同的道德观念。在古代中国,“三从四德”是对女人的道德规范,“三从”其中一条是“出嫁从夫”,在身份等级上妻子低于丈夫。这是为什么?

因为古代中国是农业社会。一般而言,男人相比女人在体力上有优势,而体力是农业生产的关键因素,所以,男人往往比女人更具生产力。这种优势体现在夫妻关系中,表现为“出嫁从夫”。

现代中国是个工商业社会。在工商业社会中,商业眼光与工作技能是生产力高低的关键因素,而男、女在这两个方面的差异,相比体力而言,要小得多,生产力差异也小得多。所以,现代社会提倡“男女平等”的道德观念,“出嫁从夫”的观念基本上被淘汰了。

农业社会里,“出嫁从夫”是人们追求最大利益的结果;工业社会里,“男女平等”也是人们追求最大利益的结果。农业社会与工业社会影响生产力的关键因素不同,导致男女相对优势与地位不同,形成了不同的道德观念。两种选择都是最优的,都是理性人行为的结果。

理性选择可以解释日常生活,还可以说明辩证法。辩证法认为矛盾双方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对立统一式地动态发展是事物运动的基本规律。从理性选择角度看,“一定条件下”其实就是约束条件变化,特别是随着历史的发展,约束条件随之变化,从而引起选择行为变化,甚至向着互相矛盾的选择变化。“统一”就是随着约束条件变化,对立的选择可以统一在效率标准之下。

综上所述,理性是指个人追求约束条件下的最大利益。如果约束条件变化了,个人的利益也可能变化,从而导致选择行为变化。约束条件变化前后的选择都是人们追求最大利益的表现,都是理性人选择的结果。理性选择依赖于具体的约束条件,没有孤立、静止、绝对的的理性选择。

(作者系经济学者)

编辑 周宏博

(作者:王兴康)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