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林坚守教育初心支教喀什——把深圳教师的爱心和智慧洒向远方
读特记者 李丽 文/图
2019-11-22 08:00

“去年8月20日,飞机带着我飞往新疆。转眼一年半,支教已近尾声,快要回深圳了,却没有预想中那么开心……”南山区西丽学校的陈小林老师和许多赴喀什支教的深圳教师一样,明知环境艰苦却义无反顾。而今隔着电话,记者真切感受到她对喀什师生的眷恋和不舍。

带着深圳教育的嘱托初识喀什

带着忐忑与好奇,陈小林来到了喀什市第十八小学二(1)、(2)班任教数学。她还记得开学第一课,走进教室就看到一双双澄澈明亮的眼睛,一个个干净俊俏的脸庞,一声声“欢迎!欢迎!”把她的心都融化了。

“一年半的支教,要有扎根的心、做踏实的事!”临行前,西丽学校校长张光富的嘱咐似乎有先见之明,陈小林第一节课就开始头疼了。“没想到几乎所有孩子书写姿势都不正确,有的头歪着,有的把书斜着放,有的趴在桌子上写……”忽然,她想到了常用口令“我们能做到,一拳、一尺和一寸”,经过一周的努力,孩子们的书写坐姿变得标准了。

“真心付出换来枝头硕果,班级的数学平均分从六七十分提高到八十多分,就连‘淘气包’买买提,也有了三四十分的提高。”孩子们口中的“陈姐姐”,上课是老师,下课是“孩子王”,放学牵手一起回家,还经常在晚上陪学生一起过生日……今年6月,陈小林返深参加教师招聘考试,一个星期后返回喀什。刚进校门,两班孩子们呼啦一下簇拥了过来,都要往自己班级拉,陈小林心里暖暖的。她说,有一种力量联系着自己和这些可爱的孩子们。

开讲座带徒弟做教具深耕课堂

“新疆很大!喀什老师很拼!”陈小林说,当地老师们积年累月地加班,始终无怨无悔,她一直思考着能够多做点什么——在十八小学校长孟新龙的带领下,陈小林创新了集体备课模式,设立“主备人”,增加备课展示、课后反思等环节,让集体备课变得有效、有序。此外,她还开展了“二次备课指引”“如何规范作业格式与批改”“教材教法分析”等讲座,受到老师们的欢迎。

陈小林在喀什还收了三位“徒弟”。为了让三位青年教师更快地成长,她开放课堂亲自示范,听徒弟的课给予指导。不管是在办公室、上班路上,还是在“师徒群”,师徒四人总有探讨不完的问题,课堂管理、重难点突破、高效复习……让陈小林欣慰的是,三位教学新手不断成长,所带班级的成绩始终保持着优秀水平。

陈小林与喀什市第十八小学的孩子们在一起。

受到条件限制,学校里缺少一些必要的教具、学具,于是,陈小林就抽时间自己动手制作。形状各异的钟表模型,色彩鲜艳的数字卡片,苹果、草莓卡片,长短不一的小棒……每次她抱着一堆花花绿绿的学具进教室,总能引起孩子们的好奇心,抽象的数学知识也变得直观生动起来。

使尽全力方能不辱使命

“为了使学生获得一点知识的亮光,教师应吸进整个光的海洋。”随着支教工作的深入,陈小林对教育的体会更深了,她甚至在教学大纲之外,专门花了几堂课讲“算盘”,教学生们拨数、读数、计算。

细心的陈小林还发现,课堂之外,学生们与数学的距离似乎很远,更不要说一些深圳孩子们已熟能生巧的“数学游戏”。于是,她主动提出在“趣味数学社团”开设“24点”、数独等项目。后来,她发现孩子们对魔方也特别感兴趣,于是,她又连夜上网学习,掌握技巧后,迅速将“魔方”搬进了社团。

虽然远在喀什,但陈小林深知自己代表的就是深圳教师形象、是深圳教育水准和特区的无私奉献精神,唯有使尽全力,方能不辱使命。“生命的价值不在于拥有多少,而在于通过奉献给人以力量。我在喀什收获了教育生涯中的一份奇妙体验,收获了孩子们的爱、同事的爱、维吾尔族同胞的爱,那份教育的初心也一直都在。”

编辑 高原

(作者:读特记者 李丽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