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向来是青少年的代言词。而中小学阶段更是青少年成长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家长和学校不仅要教育学生学会求知、共处,还要教育学生学会做事、做人,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注重加强对中小学生校园普法宣传教育工作。
“润物细无声”的新雨甘霖
2014年春,正值基础教育工程列入深圳市政府跨“十二五”规划的重大民生工程之际,一场即将“复苏”青少年法治教育的“春雨”在深圳市福田区悄然降临。
“新雨”生动课堂
“为项目取名为‘新雨计划’的原因,就是希望我们的法治课就像‘润物细无声’的新雨甘霖一样,滋润青少年心田中的法治种子,让它破土成长!”福田区司法局局长马晓歌自豪地说道。
“法治信仰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公民的法治意识、法治价值观的塑造,不仅需要法治体系和法治实践层面的“良法善治”,还需要法治教育的长期培树。”
据介绍,福田区司法局建设这一项目的“初心”,就是希望能为青少年提供更优质的法治教育,把工作重点放到启迪法治思维、培养法律价值观、训练公共事务参与能力等公民素养培育方面。
而“新雨计划”作为创新性的青少年普法教育项目,福田区司法局也发挥了“敢闯敢干敢拼”的特区精神,率先探索引进了社会法律专业力量,探索建立起“政府-社会-学校”三方联动的青少年普法教育新模式。
诞生于重大部署与多层因素
“对于青少年而言,如何引导他(她)们以国家未来主人公的视角去学习法律、遵守法律和运用法律,是校园法治教育工作中最关键的一步!”马晓歌强调道。
新雨计划主题课
在当时的背景下,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提出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等重大部署,而长期以来,青少年校园法治教育却普遍存在着以下问题:
·教育目标片面、教学内容单一
多数校园法治教育课都过分强调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偏重刑事犯罪处罚威慑作用。而在培养学生公民权利意识、规则意识和公共参与技能方面比较欠缺,忽略了法律与日常生活的结合;
·专业师资不足、课时少难保证
授课队伍中缺少法律专业教师,校园设立的法治课通常由德育或政治课老师兼任,或者由公检法“法治副校长”客串。此外,法治课也并未被列入到教学大纲中,课时难保证。
·教学形式单一、缺乏教学体系
大多数学校一学期仅举办1-2次大型法治讲座,且讲座期间师生互动少,几百上千人集中听课效果不佳,学生对“法治”的兴趣不高、获得感不明显。
这一背景也成为了“新雨计划”诞生的“摇篮”。
“我们希望通过借助专业法律工作者的专业法律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优势,为青少年提供更加优质的‘赋能型’法治教育。”福田区司法局也通过结合辖区法律工作者资源丰富的特点开展了工作。
同时,希望参与活动的中小学生能通过学习和互动,理解法律条文背后的原则和价值观,成为具有法律意识和法治信仰、具备独立思考能力、拥有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技能的小公民。
优质源自于系统的培塑
而项目的施行也并非一帆风顺,在甄选法律专业社会组织、组建教师队伍和设立普法课程的过程中,福田区司法局也曾遇到过难关。
“新雨”志愿讲师授课现场
“项目的困难主要集中在优质普法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塑造方面,一名优秀的普法讲师,既需要有丰富的法律知识、法治实践经验,又需要有良好的教学展示能力。而大多数法律工作者缺乏教学经验,如何更好的呈现生动的法律课?答案只有一个,加大力度进行培训!”回想起项目成立之初所遇到的问题,马晓歌娓娓道来。
为了构筑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福田区司法局联合区教育局、广电集团,邀请教学经验丰富的资深教师,演讲主持经验丰富的媒体从业人员,对法律工作者进行密集培训,培育了首批优秀普法讲师。
并对课程内容和形式进行了反复的调整优化,通过长达一年的准备时间,努力打造了一套“不一样的普法课、受欢迎的普法课、有情怀的普法课”。
项目自2014年4月实施以来,截至2019年7月,“新雨计划”及其衍生线上品牌课程累计进入全国20多个省100多个县(区)的600多家中小学,参与授课志愿讲师达600余名,共计讲授了14000多堂法治课,受益学生近75万人次。
“新雨杯”全国法治课大赛颁奖现场
新雨计划第三节“雨点奖”颁奖现场暨新课发布会
同时,因为“新雨计划”普法模式可复制性强,也形成了形式多样、广受欢迎的衍生项目,如“新雨杯”校园精品法治课全国大赛、“青少年普法新雨计划‘雨点奖’颁奖典礼暨新课发布会”、“新雨计划”的课程品牌“一起爱法”等而在2019年,“新雨计划”也获评2018-2019广东省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优秀普法项目。
随后,法宣号也将深入“新雨计划”,为市民群众探访这一优秀普法项目,敬请期待!
编辑 伍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