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洲河惊艳蝶变,红树林鸥鹭翔集!深圳越来越美,是怎样做到的?

读特记者 秦绮蔚 通讯员 刘静静
2019-11-12 10:56
摘要

深圳积极实施生态修复涌现一批具有标杆意义的生态工程项目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是深圳现代繁华的大都市的宁静致远,这是深圳打造绿水青山的生动实践!

记者11月12日从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获悉,深圳率先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奋力打造碧水蓝天的生态空间,围绕“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为主题,近年来积极实施陆地、湿地、海洋三大生态系统修复,涌现出一批具有标杆意义的生态工程。

日前,深圳湾滨海红树林湿地生态修复工程、大鹏新区南澳西涌片区灾后整治提升项目、华侨城湿地生态修复项目、宝安区茅洲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项目,成为“广东省首届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十大范例”的候选案例。

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针对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生态系统受损、退化、破坏等问题,深圳牢固树立“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思维,落实自然恢复为主、人工恢复为辅的根本方针,坚持最少干预、韧性适应,坚持仿生修复、自然做功,整体性、系统性推进生态修复,努力探索“尊重自然、依靠自然、恢复自然”的生态保护修复之路。针对因建设行为导致的生态环境严重破坏区域,深圳通过建筑拆除、用地清退等方式消除人为影响,并通过覆土复绿、自然恢复,推动区域生态系统重构。

“十三五”以来,深圳已累计清退建设用地24平方公里,强力拆除了一级水源保护区内1500多栋历史建筑,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提升。针对城市内部生态系统退化区域,深圳遵循自然生态演化的基本规律,统筹考虑山上山下、地表地下、陆地河流等各类生态要素,着力提升生态功能,恢复健康、稳定、可持续的生态系统。深圳未来还将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修复工作,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明天更美好!

据了解,“十大范例评选”活动由广东省自然资源厅、自然资源部国土整治中心指导,省土地开发整治中心、省土地学会、广东海洋协会、省湿地保护协会、省矿业协会、省地质灾害防治协会联合主办。活动主办方将通过组织专家实地考察评分、公众投票、申报单位自荐演讲等形式,在2019年12月最终决出“广东省首届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十大范例”。

【读特新闻+】

1. 深圳湾滨海红树林湿地修复项目

在深圳这个现代繁华的大都市,有一片碧绿的红树林环绕着美丽的深圳湾!这里,是全国唯一位于城市中心的国家级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也是全球最重要的候鸟栖息地之一。

作为湾区经济发展的基础和载体,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处于粤港澳大湾区核心部位的珠江口和深圳湾。上世纪60年代以来,深圳湾滨海红树林在海浪侵蚀、城市开发和水污染的影响下,数量减少,群落发生退化。为了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修复红树林生态系统,深圳启动了“深圳湾滨海红树林湿地生态修复项目”。

项目的实施旨在进一步提高红树林质量、扩大红树林面积,恢复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保护生物多样性,充分发挥红树林防灾减灾、降解污染、净化环境的多种功效,提高沿海人民的幸福指数。项目主要内容包括沿海岸潮间带整治及红树种植、海岸盐生植物恢复、外来入侵植物整治、鸟类栖息地恢复等,红树及半红树林恢复等。

项目采用了红树林恢复重建技术,打破了普遍采用围堰、吹填造地等工程措施为主的营造红树林的方法,每公顷节约费用约450万元,在深圳湾成功应用恢复红树林湿地面积超过135公顷,总节省费用超过6亿元。可以说,投资规模大,修复面积大,修复效果好。

该项目恢复重建后的滨海湿地(重点是红树林湿地)修复区,生物多样性不断提升。作为湿地生物多样性典型指标的水鸟种数,从47种增长到60种。珍稀的黑脸琵鹭的数量,从192只大幅增加到360只。福田红树林保护区4号鱼塘修复后栖息鸟类由7种提高到27种,年观测数量由150只增加到5900只,其中全球“极度濒危”鸟类黑脸琵鹭从零纪录增加到123只。

深圳湾滨海红树林湿地已成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基地,是市民和国内外游客休闲、旅游的胜地,每年为超过1000万人次提供浏览、休闲和科普教育服务。

通过修复红树林生态系统,构建连接海与城市、鸟类与人类的自然纽带,提升海岸交错带湿地生态系统的综合功能。项目的实施不仅强化了深圳湾海滨湿地和红树林特色,改善了区域环境和人居环境,也对周边地区的发展起到正面推动作用,有力地提升了片区的各项价值。

2. 深圳华侨城湿地生态修复项目

华侨城湿地位于深圳繁华中心区的华侨城湿地,是深圳第一家自然学校、深圳市首个国家湿地公园,拥有原生红树林群落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集湿地体验、生态保护和自然教育于一体,重建人与自然之间的情感连接,开创“政府托管、企业管理、公众参与”的管理模式,搭建社会各界践行生态环保行动的开放性公益平台,践行企业社会责任、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2007年,华侨城集团从深圳市政府手中接管华侨城湿地,成为首个受托管理城市湿地的企业。华侨城集团秉承“生态保护大于天”的建设理念,投资逾2亿元,成立专业部门、邀请生态科研团队,历时5年、对华侨城湿地进行综合治理。华侨城湿地与深圳湾水系相通、生物资源共有,是深圳湾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华侨城湿地占地面积约68.5万平方米,水域面积约50万平方米,拥有逾4万平方米红树林及众多原生动植物,是地处现代化大都市腹地的滨海红树林湿地,也是国家二级保护鸟类黑脸琵鹭等珍稀鸟类的栖息地。华侨城湿地以其原生态的环境资源、优美的植被景观成为城市中心“绿肾”。

华侨城湿地以半保护区的管理方式,实行“网上预约,限制人数,免费开放”的运营方式。以保护为基础,开展自然教育,改变都市人生活方式,传播生态环保理念,“让环保成为一种生活习惯,让公益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开创“政府主导、企业管理、公众参与”的管理模式。华侨城湿地不仅是城央滨海湿地生态博物馆,也是深圳首家国家级湿地公园(试点),全国第一家自然学校。秉承三个一“一间教室,一支环保志愿教师队伍,一套教材”宗旨运营华侨城湿地自然学校,开创中国自然教育的先河,树立国内自然教育标杆,吸引国内各地保护区、湿地公园、自然教育行业交流100多批次。华侨城湿地通过教育活动与公益活动,搭建社会各界践行生态环保行动的开放性公益平台,践行企业社会责任、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3.深圳市大鹏新区南澳西涌片区灾后整治提升项目

鹏新区南澳西涌海岸带位于深圳市大鹏半岛最南端,拥有近5公里天然优质沙滩,依山傍海的独特风光,月牙半湾的优美景色,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中国最美八大海岸之一。有着丰富的山、海、林、河、田、湖、岛等自然资源,动植物资源种类多样,历来是深圳及周边地区旅游休闲的热门地点。


2018年9月超强台风“山竹”侵袭,逾1/4的临海建(构)筑物严重损毁,生态环境问题进一步加剧。台风“山竹”灾后,大鹏新区按照“规划引领、陆海统筹、系统修复、和谐共生”的整体思路,扎实开展西涌海岸带灾后生态修复各项工作。经过连续努力奋战,顺利完成西涌沙滩物业995栋逾4.3万平方米整备清理任务,完成赖氏洲岛历史遗留建(构)筑物专项拆除,实现2019年“五一”沙滩部分对外开放目标,平稳解决了西涌灾后重建规划发展过渡问题,为推动西涌片区高标准规划、高品质建设、高质量发展铺平了道路。

大鹏新区科学制定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和针对性的专项规划,确立以“一线(海岸线)、两域(陆域、海域)、三区(严格保护区、限制开发区、优化利用区)”为核心的西涌海岸带生态修复体系,秉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生态文明理念,诚邀专业力量、借力社会组织、广泛发动群众,采取自然修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方式,系统开展了沙滩、防护林、潟湖、海岛、海洋生态等修复工程,在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方面均取得了良好成效。

这也是深圳市首例大型沙滩类综合整治项目,涵盖沙滩、海岛、湿地、林地、地灾等多项内容,涉及政策制定、利益统筹、规划建设、民生保障等复杂难题,其中包括深圳市岛屿建(构)筑物首拆等多个首例工作,对全省乃至全国相关工作开展均具有重要参考和借鉴意义。

4. 深圳茅洲河流域(宝安片区)水环境综合整治项目

燕罗湿地作为茅洲河流域综合整治工程中水生态修复重构系统的重要生态节点,对茅洲河沿线水生态系统安全格局构建产生积极推动作用。通过燕罗湿地的建设,融合河道水生态修复、滨水景观构建、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打造成为茅洲河畔兼具水质净化提升、生态修复保护、景观休闲游憩、生态科普宣教等综合功能的人工湿地。

生态效益方面,燕罗湿地的建设实现了水质净化、生境营造、滩地修复、水生植被修复、水陆交错带修复等综合生态效益。通过水生植物群落、微生物及各种水下动物等营造“水下森林”,构建岸上植物群落,打造森林城市景观,恢复构建人工湿地的生态系统; 设置了下沉式绿地、植草沟、旱溪等海绵体,起到蓄留、净化水体的作用,通过将雨水自然积存、自然渗透、净化、缓释等措施,以达到改善水体,恢复河流生态,构建人水共生的目的。

社会效益方面,作为2018年第47个世界环境日全民环保活动暨茅洲河龙舟文化节举办地,成功展示了茅洲河流域综合整治工程建设效果及治理经验。极大的丰富了周边居民亲水休闲活动,进一步提高群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结合燕罗当地文化特色,重现燕罗湿地生态、自然、活力的景象,使之成为燕罗片区休闲活动目的地及生态环境教育基地。

经济效益方面,燕罗湿地利用湿地系统的净化水质功能实现水体水质进一步改善提升,有助于减少污水处理厂建设投资和运行费用。同时,燕罗湿地作为茅洲河沿线景观提升的重要节点,通过环境的提升,有效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促进周边产业的转型升级。

燕罗湿地的成功建设为我国城市流域生态环境治理过程中如何平衡生态修复、滨水景观构建、水质净化提升等多方面需求的难题提供了创新解决方式,实现人水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

编辑 赵偲容

(作者:读特记者 秦绮蔚 通讯员 刘静静)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