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东莞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东莞市2019年“放管服”改革六大品牌行动方案》(下称《方案》)有关情况。《方案》提出围绕企业开办、市政公用基础设施报装、信用联合奖惩、政务服务办理、企业公共服务、不动产登记等方面打造2019年“放管服”改革六大品牌,打造一批具有东莞特色的“叫得响、过得硬”的“放管服”改革品牌,增强企业群众获得感。六大改革品牌明确了今年底见成效。
立足企业群众反映强烈的堵点痛点问题
优化营商环境,提升企业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是东莞开展此项工作的出发点。六大改革品牌聚焦困扰企业和群众的“堵点”“痛点”。
例如,“一件事”一次办品牌,把为群众办成“一件事”作为目标,全方位梳理事项流程、材料清单,形成标准模块,推出了首批“一件事”一次办服务。又如,惠企政策精准服务“一站享”,立足东莞企业需求,主动精准推送扶持政策信息,使企业更好地享政策、享资金、享服务。
市政公用基础设施报装是上级一直强调改革的事项,也是评价营商环境的重要指标,落到东莞市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东莞吸收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经验,顺势提出线上线下打造市政公用基础设施报装“一键装”品牌。
结合一些正在实施的改革项目和对应部门的推进计划,《方案》提出更长链条的延伸,更加普惠的拓展。例如,“银政通”企业开办一体机计划整合优化社保等业务,通过与商业银行合作,实现服务网点覆盖各镇街(园区)。又如,“不动产登记+金融”一体办计划,实现网签增量商品房转移登记和按揭转抵押登记线下多网点服务;在“不动产登记+供电过户”一窗受理模式基础上,年内推广至水、气、网等民生服务。
在信用联合奖惩方面,东莞找准差距和发力点,提出构建信用联合奖惩“一网通”,着力通过改革进一步发挥信用在监管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对此,东莞市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放管服”改革协调小组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对企业而言,“放管服”改革针对企业经营痛处,不必要的环节、手续能压缩就压缩,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有效降低营商成本,为东莞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强大的新动能。对群众而言,他们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聚焦什么、推进什么,让群众分享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改革红利。
《方案》明确,至2019 年 11 月底,整合优化社保等业务流程;2019年12月底,企业开办全流程压缩在半天内,合作商业银行网点覆盖各镇街(园区);商业银行完成开发针对初创企业的金融产品。
《方案》特点是小切口,大纵深,跨领域,重实效
为强力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放管服”改革,东莞成立了市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放管服”改革协调小组,由肖亚非市长担任组长,办公室设在市府办。协调小组包括全市30个单位,下设5个专题组,具体研究本领域社会影响大、企业和群众意见集中的专项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统筹研究推进重要领域、关键环节的重大政策措施,积极协调推动解决重点难点问题。
《方案》以“小切口、大纵深、跨领域、重实效”为导向,以“企业群众有实惠、现实工作有基础、主题教育有成效”为原则,聚焦社会涉及面广、与企业群众利益密切相关、需跨部门协调推进的问题事项,围绕企业开办、市政公用基础设施报装、信用联合奖惩、政务服务办理、企业公共服务、不动产登记等工作,提出打造六项具有东莞特色的“放管服”改革品牌。同时,东莞还提出要有计划,有系统的按照“落地一批、推进一批、储备一批、酝酿一批”思路,抓好明年乃至今后两三年的品牌储备工作,久久为功,一件事一件事地抓,解决一批实际问题,打造出一批东莞政府服务新品牌。
“放管服”改革的评价机制站在用户的角度来考虑,比如“银政通”企业开办一体机,从办理业务量、布设网点数量、投诉率等指标来评定这项工作是否取得成效。
“改革成效要由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来评判,实施这样一场自我革命,关键在于为百姓减轻了多少负担,带来了多少实惠,是否真正让群众有获得感、幸福感。”市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放管服”改革协调小组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
此外,在推动这项改革过程中,对一些企业群众比较关注的政策制定、推进过程等内容,建立起政府部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媒体代表、专家学者、市民代表互动和沟通的机制,集思广益,营造出“我们的城市我们建,我们的改革大家参与”的浓厚氛围。
编辑 张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