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隔仅100公里左右,两座一线城市,广深之间的“火花”一直为舆论津津乐道。
近段时间以来,随着多份重磅文件发布、两地党政代表团密切互动,广深合作新提法、新动向不断浮出水面。
“要把支持广州‘四个出新出彩’实现老城市新活力与支持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以同等的力度,全力推动实施。”“全力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加快推动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
在新时代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双区闪耀,围绕“双核联动、双轮驱动”,广深正从竞合走向融合,互相支持、联动、合作、担当成为新型广深关系的主题词。
同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中心城市和区域发展核心引擎,广深将在共谋科技创新发展、交通互联互通、新兴产业合作等领域互相支持、联动发展,也将共同担起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发展的重要使命,为全国全省发展大局作出更大贡献。
关系更“铁”
两座一线城市的全面、深入“结合”,具体如何实现?
广州表态,将以更高站位坚持支持深圳、向深圳学习、与深圳合作。在支持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中,学习借鉴深圳改革经验,主动接受辐射带动,推动广深实现“双核联动、双轮驱动”。
与之呼应,最近两个月,广深两市党政代表团见了两次面,还签署了一份协议。
9月5日,深圳市党政代表团考察了南沙新区和自贸区南沙片区开发建设、无人驾驶产业发展、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南沙科研基地建设发展等情况。
10月29日,广州市党政代表团赴深圳实地考察了光明科学城、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后海金融商务总部基地等重大创新平台和研祥高科技控股集团及城市环境。
梳理两次互访发现,深圳要学习广州的历史文化底子厚、国际化程度高、城市规划管理经验足、教育医疗发展水平高,而广州亦需要借鉴深圳在科创、产业、自贸区建设等方面做出的探索,在支持深圳发展的过程中,能够推动老城焕发新活力。
其实,距离如此近的两座超级城市,互动并不少。仅是2018年,广深的一把手就相互访问达到三次,其中深圳代表团赴广州考察学习一次,广州代表团赴深圳考察学习两次。
更值得关注的是作为省会城市广州的兼容并包,“老大哥”的谦虚好学:2018年8月9日,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张硕辅到任不到一个月,就到深圳考察改革开放创新,城市建设发展等方面的情况。
珠三角是全球少有的拥有两个超级城市的城市群。广深两城,由于地理位置、资源禀赋等因素,两市竞争在所难免。也正是因为竞合带来的动力,珠三角城市群才显现出无穷的魅力和可能性。
根据同济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教授唐子来的研究,基于城市的外向辐射度和内向集聚度,大城市存在“中心城市”和“门户城市”两种属性。城市的外向辐射度越高,中心城市属性就越显著;城市的内向集聚度越高,门户城市属性就越显著。
通过对企业异地设分公司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广州是外地机构在此设立分支机构的最大地,而深圳则是本地注册公司在外地设分支机构的最大来源地。
更直观的感受是,广州是中国的南大门。千年商都,货如轮转。同时也是南中国的综合门户枢纽,也是全国少有的集“海陆空”汇聚于一体的中心城市。这座城市的机场、高铁站的吞吐量,地铁的日均客运量,在校小学生的数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移动电话的用户量,这些反映集聚程度的数据,几乎全部排在全国前三。
而深圳拥有华为、腾讯、万科、招商等龙头本土企业,其在全国的辐射力“一骑绝尘”。比如上海第一大民企是上海万科。
无论是数据分析抑或是直观感受,充分显示了近距离的两个超级城市的新格局:广州呈现出门户城市的特点,集聚能力更突出;而深圳则显现出经济中心的特征,辐射能力更突出。
对标纽约、旧金山、东京湾区,粤港澳大湾区要提升能级和活力,既要有国际级的魅力大都市,也要有全球比肩的经济中心城市。
广深合作,恰能满足这一点。《广州市深圳市深化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下称《协议》),让两座城市的优势互补“项目化”。
《协议》明确了广深将在支持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共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打造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共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共建宜居宜业宜游优质生活圈、共同引领“一核一带一区”建设、加强广州南沙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和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等方面深化合作。
合作更深
第126届广交会落幕,到会采购商超过18万人次,“一带一路”采购占比超过四成。更高层次的要求,赋能、激活老“广交”,以崭新魅力让故友新朋从世界各地汇聚珠江之滨。
同日,宝安产业发展博览会、深圳市国际智能装备产业博览会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开幕,这是新落成的深圳国际会展中心的“首秀”,吸引了全国乃至全球目光。
从琶洲到深圳机场北,城市接力奔跑,让国际国内重大展会扩大辐射面,以新布局打开大湾区会展业面向世界的新格局。
“双区”利好叠加下,两城融合不能仅是简单的“物理效应”,更应该有“化学效应”。
在广深合作中,科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早在2017年,广东就规划广深科创走廊,明确广州和深圳各自发挥比较优势。在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背景下,发力科创一脉相承,“双核”的合力进一步走向深入。
南沙科学城、中新广州知识城、广州科学城、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含广州大学城)与光明科学城、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西丽湖国际科教城、东莞中子科学城等重大创新载体将点状分布对接,一系列部署,广深科技领域的合作安排,已经深入到具体平台层面。
交通互联是大湾区建设的“骨架”。“超级工程”正推动形成围绕珠江口的环线。建成后的深中通道、妈湾隧道将与虎门大桥、南沙大桥、港珠澳大桥一起发挥叠加作用,承接珠江东西两岸城市之间的要素资源流通和生产组织分工,更加高效地串联起广州与深圳的合作。
广州向东,深圳向西,两座超过两万亿体量的城市“牵手”,对大湾区产业升级意义非凡。上交所南方中心与深交所遥相呼应,全省首条AMOLED模组生产线在广州动工,将服务深莞地区华为、OPPO、VIVO等手机终端厂商。“3天内就可以生产出合适的配件,只有这里才有如此强大的创新配套能力。”深圳创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说。
广州服务业和工业发达,以金融、航运物流为代表等现代服务业,以数字经济、生物医药、新能源等为代表的重点新兴产业与深圳将形成上下游互动关系,携手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在更大范围内,两市关键区域已经打响广深区域合作的第一枪。目前,广州南沙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和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合作深化合作,广州开发区与深圳前海携手共建“改革创新协同发展示范区”。
大湾区时代,“广佛”和“深港”极点如何进行分工、深入互动,以实现1+1>2的效应,广州与深圳携手发展的迫切性与必要性将越来越凸显。“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依托于湾区内各城市、地区自身高质量的发展,更有赖于各城市地区之间彼此合作、相互促进格局的形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部长侯永志表示。
引擎更强
8月29日,广东启动建设第三批省实验室。其中,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将结合优势产业及创新资源分布,按“两点布局”模式由广州、深圳联合共建。
省实验室联合共建的模式,推进建设以广州、深圳承建核心实验室带动包括汕尾、阳江、茂名、肇庆、云浮等粤东粤西粤北多地市的研发网络布局。
广深“主引擎”不仅要实现“双核联动、双轮驱动”,深化珠三角城市战略合作,还要服务全省“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协调发展。
广州南沙将建高速公路连接深中通道,总投资超200亿元,预计2024年通车,项目建成后南沙自贸片区西部将形成一条快速通道连接中山、江门以及粤西地区。而伴随着穗莞深城轨开通在即,广深第二高铁走向现实,广州庞大的交通网络将深入庞大的珠三角腹地。
地缘、产业配套和成本等优势,使得东莞成为深圳企业外扩的理想目的地。2014年,华为终端落子松山湖;2015年,大疆创新科技在松山湖启动总部建设;2017年,蓝思科技、康佳集团相继在莞扩军……《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提出,“推进深莞惠联动发展”,为深莞未来的合作发展打开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在广深“主引擎”的牵引下,珠三角正朝着深度一体化走得更远。与此同时,珠三角核心区的新技术、新产业不断涌现,沿海经济带东西两翼现代产业快速成形,北部生态发展区的发展协调性明显提高。
在清远市清城区石角镇的广清产业园,来自广州的金发科技产业基地等重点项目正助力其打造高分子新材料产业集群;截至目前,广清产业园已累计签约项目179个,计划总投资900多亿元,来自广州的企业项目146个。
在深圳(河源)产业园,在中兴、西可、美晨、中光电等电子信息龙头企业带动下,努力打造超千亿元产值的电子信息产业。
在各城市之间的产业互补协同下,珠三角到粤东粤西粤北,搭平台、引产业,全面对接大湾区,将发展势能转化为源源不断的发展动能,不断推动全省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
编辑 秦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