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文学经典”一词的解释,很多人给出了很多个版本。翻译家、文学评论家袁筱一有一段话深得我心:“经典化本身就是一个过程,是反复阅读、批评(包括翻译和文本之外的其他艺术形式的演绎)构成的,经典远非一成不变的定论。”的确,经典绝不仅仅是作者创作的文本,创作出经典的作者本人,以及时代背景、出版过程,评论解析等“周边”,一同促成、构成了经典。本期书单从新晋出版的图书中精选了十种书籍,让我们一同走进创造了经典的作者内心,以及他们的时代。
《正本清源说红楼》 白先勇 主编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年4月版
“《红楼梦》是中国最伟大的一部小说,在中国文化史上亦是一座巍巍高峰,可以与世界最杰出的文学经典并肩而立,可能还会高出一截,一览众山小。”(白先勇语)然而近百年来,红学界一直有两大公案:一是《红楼梦》后四十回到底是曹雪芹的原稿,还是高鹗或其他人的续书;二是“程高本”与“庚辰本”之间的差异。由著名作家白先勇主编的《正本清源说红楼》,针对这两大议题编辑而成,汇集了自胡适以来,世界华人范围内的学者、专家、作家(包括王国维、陈寅恪、林语堂、俞平伯、夏志清、高阳、周策纵、杨绛、王蒙等),对于《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作者问题以及“程高本”与“脂本”的差异比较、各抒己见的文章二十余篇,还特别收入白先勇对照庚辰本与程乙本的笔记一百七十余条,有助于读者进一步了解、读懂《红楼梦》。
《<聊斋志异>面面观》 马振方 著 北京出版社 2019年3月版
《聊斋志异》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虽不及《红楼梦》,却也是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巅峰之作,近年来,关于这部收录近500个短篇的志怪小说集,研究者日众,我们推荐两本佳作。著名学者马振方是国内研究《聊斋志异》的专家,精研、讲授这部奇书数十载,《<聊斋志异>面面观》虽不到200页,却从刺贪刺虐、讽喻科举、讽喻世情、讴歌爱情、奇人异事、公案小说、偶述琐事等七类主题对该书进行了精准评介,此外还分析了作者蒲松龄的生平遭际与创作心态,是一本既让人觉得亲近又有醍醐灌顶之效的《聊斋志异》入门书。
《<聊斋志异>二十讲》 左江 著 河南大学出版社·上河文化 2019年2月版
左江是深圳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主攻域外汉籍研究,另长中国古典小说研究,《<聊斋志异>二十讲》依循内在脉络结合《聊斋志异》主题进行具体分析,由作者,至哲思,到人的成长,再到女性、男性、狐鬼、生活,最后深入到一篇篇小说的细致解读,多角度展示这部奇书的精妙。
《发明小说的人:塞万提斯和他的时代》 [美]威廉·埃金顿 著 熊亭玉 译 中信出版集团·大方 2019年6月版
著名作家毕飞宇曾经说过,“蒲松龄发明了文学的公鸡,塞万提斯发明了文学的风车。”而在美国学者威廉·埃金顿看来,塞万提斯更是小说的发明者。从1605年初《堂吉诃德》的首版问世到现在,这本书的销量超过了除《圣经》以外的其他图书,也影响了“后世跟随其后的所有小说”(哈罗德·布鲁姆语)。这本《发明小说的人》就是关于塞万提斯当初是如何发明了我们现在所说的小说,以及小说这种新的写作方式又如何改变了世界。该书作者威廉·埃金顿认为塞万提斯一生漂浮不定,然而他发明了虚构小说,帮助自己消化理解自己所处的风云巨变的世界,而“虚构小说反过来又促进了我们世界的诞生”。这样的话,足以成为塞万提斯“小说第一人”的最佳评语。
《不似骄阳:莎翁情事》 [英]安东尼·伯吉斯 著 张琼 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年8月版
英国作家安东尼·伯吉斯是他那个时代的文坛明星,通晓多国语言,写作类型与题材广泛,且无论写什么都以其智识和文字魅力,使人读之如见如闻。也正因于此,读这本《不似骄阳:莎翁情事》,有时真的分不清此书到底是伯吉斯虚构莎翁爱情生活的小说,还是莎士比亚对自己懵懂青春、欲望骚动的自白,这是因为伯吉斯虽然采用第三人称叙述视角,但文字叙述却完全是第一人称主观体验和宣泄式的,甚至颇多意识流的描写,不时有天马行空笔墨泼洒。哈罗德·布鲁姆称这本书为“关于莎士比亚最精彩有力的文学传记”是不无道理的,全书令人目眩的语言风格仿佛莎士比亚本人融入了伯吉斯的身体,从而创造了莎翁一段充满欲望、背叛与灵肉挣扎的私人史。除此之外,读这本书的时候,你可能还会跟伯吉斯的代表作《发条橙》搭上线。
《简·奥斯汀的英格兰》 [英]罗伊·阿德金斯 [英]莱斯利·阿德金斯 著 陆瑶 译 上海文艺出版社·艺文志 2019年4月版
在英国人心目中,简·奥斯汀可以与莎士比亚平起平坐,关于这位“英国文学祖师婆婆”的传记很多,但《简·奥斯汀的英格兰》却是一部非常另类的“简·奥斯汀读物”。本书作者罗伊·阿德金斯与莱斯利·阿德金斯夫妇不只是普通的简·奥斯汀书迷,更身兼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也因此,这本书有对简·奥斯汀作品的解读,但更多的是一种延展,我们随着作者的文字,从《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等名著中走出,走进了距今两百多年前的英国以及那时英国民众的生活。本书两位作者以简·奥斯汀的创作为时间坐标,搜罗了牧师、家庭女教师、外国访客、商人等不同人群的信件、日记、旅游日志,查阅大量犯罪记录、新闻报纸、文献资料,以人生发展为写作顺序,还原了十八、十九世纪英格兰人在婚礼、生育、成长、外出、娱乐、治病、死亡等方面的真实状况,可以说本书是一部乔治王时代英格兰社会风貌的全景式导览。
《勃朗特姐妹:权力的神话》 [英] 特里·伊格尔顿 著 高晓玲 译 中信出版集团·大方 2019年4月版
在英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享有盛誉的勃朗特姐妹,和简·奥斯汀不是一个时代的人(简·奥斯汀1817年去世,勃朗特三姐妹中的大姐夏洛蒂1816年出生),她们姊妹三人在文学史上属于浪漫主义时代晚期作家,而从世界史的角度,勃朗特姐妹其实是在全球工业社会的源头进行创作。《勃朗特姐妹:权力的神话》是英国著名文学批评家伊格尔顿关于勃朗特姐妹几部代表作品——《简·爱》(夏洛蒂)《呼啸山庄》(艾米莉)《艾格妮丝·格雷》(安妮)的解读,然而伊格尔顿的书写又怎会俗套,他从小说文本和勃朗特姐妹所生活的历史背景与家庭环境出发,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在勃朗特姐妹的小说和她们所处的社会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这本独到并具有先锋性的文学评论集诞生了四十多年,迄今仍是导读勃朗特姐妹文学作品的经典。
《不只是简·奥斯汀:重现改变英国文学的七位传奇女作家》 [美]谢莉·德威斯 著 史敏 译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9年9月版
直到如今,简·奥斯汀和勃朗特的作品依然全球畅销,然而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和她同时期、同样出色的一批英国女作家却知者寥寥。美国青年学者谢莉·德威斯的《不只是简·奥斯汀》将夏洛特·特纳·史密斯、海伦·玛丽亚·威廉斯、玛丽·鲁滨逊等七位传奇女作家的生平故事与开创性成就从历史中捧出,并呈现于世人面前。在这部妙趣横生、引人入胜的英国女性文学史中,作者谢莉·德威斯从评介这七位女作家的小说、诗歌、游记和非虚构作品入手,真实细致地还原了这七位集开拓者、革新者、女性先驱于一身的女作家,“她们的作品和简·奥斯汀、夏洛蒂·勃朗特、艾米莉·勃朗特的作品很不一样,却与安妮·勃朗特相呼应,她们运用写实手法,记录动荡的时局,为读者呈现了真实的世界,而不是一个不存在的、充满浪漫气息的英国。”作者这样犀利的点评,怎能不让人印象深刻。
《罪与罚:学术评论版》 [俄] 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 著 曹国维 戴大洪等 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贝贝特 2019年6月版
最后推荐两本特别的书,它们分别指向两本世界文学名著《罪与罚》和《一九八四》。《罪与罚:学术评论版》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翻译家曹国维重译十九世纪俄国大文豪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罪与罚》;另一部分是七篇外国评论家对《罪与罚》的评论(其中包括1890年梅列日科夫斯基对该书撰写的早期评论),以及国内青年学者糜绪洋生动且“涨姿势”的《人名诗学》。阅读此版《罪与罚》,可以边阅读原著边看专家的评论导读,能更好地读懂这部伟大的思想小说。
《奥威尔难题》 [加]艾瑞卡·戈特利布 著 陈毓飞 译 三辉图书·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9年8月版
《奥威尔难题》则聚焦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一九八四》,一开篇就提出了尖锐的质疑:《一九八四》是传世之作还是有缺陷的二流作品?奥威尔是百年一遇的天才还是微不足道的小艺术家?作者戈特利布将奥威尔的作品置于“讽刺作品”、“奥威尔所有的文学作品”和“当代著名心理学理论”三个语境中加以阐释,进而考察了奥威尔对20世纪思想中“现实主义”概念的独特回应,更特别的是将奥威尔与托马斯·曼、加缪和萨特等作家进行比较,呈现了极具启发性和说服力的论述。
编辑 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