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圳让市民“病有良医”

读特记者 余海蓉 罗莉琼
2019-10-27 07:39
摘要

深圳加快构建国际一流的整合型优质医疗服务体系。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更难以实现先行示范。作为国家医改的试点城市,深圳医改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下阶段将如何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10月26日,由深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指导、深圳市医院协会主办的首届深圳医院大会召开,会议邀请了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国医院协会相关负责人以及全国各省市医院管理的专家,一起展开“头脑风暴”。会上,市卫生健康委主任罗乐宣表示,深圳将加快构建国际一流的整合型优质医疗服务体系,为全国卫生健康事业改革先行示范,积累经验。

构建优质高效医疗服务体系

加快构建国际一流的整合型优质医疗服务体系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给深圳提出的先行示范的具体要求,也是我市下一步医改的重点。罗乐宣表示,深圳未来的医疗服务体系改革方向是构建整合型开放型智慧型卫生健康服务体系。

整合型是指服务体系整合,管理责任整合,内在利益整合,服务链条整合。

开放型是构建以全科医生健康守门人制度为核心的全民健康服务体系,形成“共建共享,全民健康”为主题的健康深圳建设新格局。

智慧型是构建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全民健康信息系统,推动医院与社康机构,公共卫生机构与社康机构,社康机构与居民信息协同,为构建完善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提供信息支撑。

近日,深圳市卫生健康委发布了《关于深入推进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将23家市属公立医院和50家区属公立医院“一分为二”。即市属公立医院牵头建区域医疗中心,“主攻”急危重症和疑难复杂疾病,区属公立医院建基层医疗集团,“主攻”占比高达90%以上的常见病、多发病。到2025年,深圳要组建23个区域医疗中心、23家基层医疗集团,一个“顶天”,一个“立地”,互相配合,共同组成全市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区域医疗中心定位为急危重症救治中心、疑难复杂病例会诊中心、重大专病防治中心、人才培训中心、科学研究中心,通过由市属医院牵头的医院或医院集群的形式运行,目标是提高急危重症和疑难复杂疾病诊疗水平、推动医教研防协同发展、辐射带动责任区域内整体医学水平,要为大病不出深圳“兜底”。深圳将在每个区布局一个综合性区域医疗中心,全市共建11个综合类区域医疗中心、1个中医类区域医疗中心;此外,组建11个专科类区域医疗中心,包括肿瘤、心血管、妇产、儿童、传染病、口腔、精神等专科类别。

基层医疗集团是区域性居民健康“守门人”,强基层、促健康,解决常见病、多发病,实现急病就近救治,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市民健康。由区属三级公立医院或者代表该辖区医疗水平的医院牵头,联合其他若干家医院、公共卫生机构、社区健康服务机构、护理院、专业康复机构,共同组成紧密型医疗联合体,集团化运作。按行政区布局,每个区至少1家基层医疗集团,较大的行政区,可设置若干家。

综合改革促医疗卫生质量持续改善

罗乐宣表示,为加快构建国际一流的整合型优质医疗服务体系,在政策支撑上,我市将通过综合改革建立“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内生动力机制,促进整个医疗服务体系追求有质量的效率提升、成本控制,实现医疗卫生服务质量持续改善、医疗卫生服务费用的合理控制。

在财政补助上,将实行“以事定费”,根据区域医疗中心和基层医疗集团提供的,符合功能定位、职责任务的工作量、工作质量、群众满意度核算财政补助。逐步取消三级医院普通门诊补助,提高社区健康服务机构的门诊补助标准。探索按疾病诊断分组方式核定住院基本医疗服务补助。

在医保支付上,将按医疗联合体签订医保定点机构协议;实行门诊按人头打包支付,保健康;住院按病种、病组为主的多元复合式支付方式,保大病救治;2020年底前全面推行按DRG支付(“打包支付”、“同病同质同价”)。

在医疗价格上,在基层医疗集团全部推进医院的全科门诊与专科门诊分离,将全科门诊纳入社区健康服务体系,探索医院全科门诊“打包”收费改革。在区域医疗中心全面组建专科诊疗中心,推行专科门诊一站式服务、团队诊疗。

在人事薪酬改革上,人事管理:实行公立医院员额管理制,淡化身份差别,实行岗位管理、全员聘用,固定用人、项目合作用人等多种用人方式;绩效考核:围绕医院和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的职能定位和重点引导方向,实行“医教研”相结合的综合目标绩效考核。内部分配:强化五个导向——岗位管理(兼顾固定工资与绩效工资比例);长期激励(正向激励的薪酬增长机制);同岗同薪同待遇;医疗教学科研协调发展;强基层建高地。此外,还将推行岗位绩效工资、协议工资、年薪制、项目工资制等多种分配方式。

【读特新闻+】

患者一年少花7亿元,深圳公立医院改革初见成效

2010年开展全国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今年又被确定为广东省首批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试点城市,近年来,深圳医院改革取得不少成绩。

在公立医院改革上,深圳全面落实国家规定的六项财政补助项目,建立了“以事定费、购买服务、专项补助”的财政补助机制。2013年以来,深圳卫生总投入约900多亿元,公立医院基本建设、大中型医疗设备购置、信息化建设、新改扩建项目开办和初期运行经费、基本医疗服务补助、科研教学、重点学科、公共卫生经费等得到全面保障,有效减轻医院压力。

与此同时,在公立医院率先试行药品GPO集中采购改革和取消耗材加成,大幅度降低药品和耗材费用,分三步调整2568项公立医院收费价格,提高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含量”的诊查费、护理费、手术费等,在优化医院收费结构、提升医务人员积极性的同时,每年还为患者减轻负担7亿元左右。此外,9家医院实施了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收付费改革。

数据显示,2018年,公立医院财政投入占总收入比例31.18%,较2009年提升12.72个百分点;公立医院药占从2009年的39.41%下降到2018年的23.83%。2018年,深圳市民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下降至19.13%,公立医院次均门诊费用 248.87 元,次均住院费用为 11353.35 元,低于全国副省级城市的平均水平,医院收支结构逐步向好,患者也少负担、更健康。

此外,在公立医院发展上,一方面深圳通过“强基层”,总结推广罗湖医改经验,推动医疗服务重心下移和诊疗资源下沉,形成了由三级公立医院牵头,医院与社康机构上下融合发展的紧密型医联体,将健康服务延伸到每个社区、每个家庭中去。另一方面,在“建高地”上,深圳通过“医疗卫生三名工程”,引进中国医学科学院、香港大学、中山大学等名校来深办医办学,建成12家大学直属附属医院,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名医。国家结核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南方基地、国家中医肝病区域诊疗中心等一批国家级重大平台在深圳布局。

深圳院长“借脑”共推医院改革发展

“在医改政策的贯彻落实中,每一位院长、管理者都应该加强自身的修养和国家卫生方针政策的认知,深刻理解医改设计,采取有力措施,果断推进医疗机构自身的发展和进步。医院的发展要树立大建设、大发展的理念,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坚定不移地深化公立医院的改革,通过内外兼修形成具有中国特色、权责清晰、管理科学、制度完善、运行高效的现代化医院管理体系,切实提高医疗质量和医疗技术水平,增加医疗的供给,为人民的健康造福。”——卫生部原副部长、中国医院协会名誉会长曹荣桂

“公立医院改革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要建立现代医院。现代医院是什么呢?权责清晰、管理科学、治理完善、运行高效、监督有力。”——国家卫建委体改司司长梁万年

接下来,深圳如何深化公立医院改革,深圳首次医院大会请来专家学者进行智慧碰撞。

据悉,本次大会共有来自全国20个省市医院协会负责人、广东省外50余家医院专家以及深圳市近140家医疗机构管理者,共1500人参会。

除了国家、省、市医改顶层设计的参与者,还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樊嘉,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华西医院党委书记张伟,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党委书记金昌晓等专家贡献医改智慧。

大会围绕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医院质量管理、人文建设、学科建设、人才战略、推进高水平医院建设等议题展开。

会议期间,大批全国知名医院的代表将在深圳进行“实战经验”分享,包括北京协和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福建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香港中文大学医院、澳门仁伯爵综合医院。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深圳的医院管理者应更有担当,做好医改工作。现在,公立医院在发展过程中,有了很多的机遇,也有问题需要去解决,如何更好领会国家的医改精神,结合我们深圳医院的实际情况开展医改工作,是每个院长需要考虑的问题,2019深圳医院大会这个平台,契合了院长们的需求,让医院管理者们一起讨论医改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提出解决的思路,对深圳医院的管理水平提升有很大的帮助。”深圳市医院协会会长邱晨表示,深圳医院大会将会每年举办下去,除了采用办会这种方式,深圳市医院协会还采用职业化培训、公益巡讲等方式,提升深圳医院管理者精细化的管理水平。

编辑 周梦璇

(作者:读特记者 余海蓉 罗莉琼)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