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读懂中国”广州国际会议举行

​读特记者 李明
2019-10-26 22:24
摘要

​2019年"读懂中国"广州国际会议于10月26日在广州开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黄坤明出席开幕式,宣读习近平主席贺信并发表开幕演讲。广东省委书记李希出席会议并作主旨演讲。

2019年"读懂中国"广州国际会议于10月26日在广州开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黄坤明出席开幕式,宣读习近平主席贺信并发表开幕演讲。广东省委书记李希出席会议并作主旨演讲。

黄坤明指出,习近平主席的贺信深刻把握世界发展大势,鲜明指出经济全球化潮流不可逆转,郑重宣示中国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开放战略,充分展示了中国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的坚定态度,表达了中国为世界作出更大贡献的信心决心。

黄坤明强调,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回顾不平凡的70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符合人民意愿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读懂中国"首先要读懂中国道路。这是一条坚持独立自主,艰辛探索、苦尽甘来的自立自强之路,是立足基本国情,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改革创新之路,是高扬人民至上,齐心协力创造美好生活的人民幸福之路,是坚持党的领导,以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奋斗进取之路,是胸怀人类命运,追求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和平发展之路。我们在这条道路上披荆斩棘、开拓前进走到今天,也将坚定不移沿着这条道路砥砺前行、创造未来,为增进世界人民福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贡献。

李希在主旨演讲中为与会嘉宾讲述了粤港澳大湾区的故事、广州的故事、深圳的故事、年轻人的故事。他指出,70年来,广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时代,广东正在发生历史性变化;展望未来,广东还要发生更大变化。广东是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创造发展奇迹的一个缩影,为读懂中国、读懂中国共产党领导、读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极具说服力的生动范例。站在新起点,广东正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举全省之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奋力书写改革开放再出发的新篇章。希望各国朋友更多更深入认识广东,广东愿与大家真诚合作,互利共赢,携手共创美好未来。

“读懂中国”广州国际会议系列活动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广东省人民政府、21世纪理事会主办,广州市人民政府承办,至10月27日结束。

从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展望到“一带一路”与产业合作,从数字经济与全球合作新前景到中国金融开放和世界金融市场,从构建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到世界湾区市长圆桌会,从人文湾区与城市品质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文化创新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本届“读懂中国”会议共有8个分论坛同步展开,全球与会嘉宾对当下的中国充满兴趣,也对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寄予厚望。

来自部分与会嘉宾的声音:

德国荣根财团总裁彼得·荣根:

深圳优势是扮演创新创业基地角色

彼得·荣根谈到投资布局时表示,他们用投资推动技术研发,再通过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为资金,从而形成良好的循环。这个过程很关键也极其困难,而中国在这方面表现很好,这是他选择在中国投资的原因。“我们在中国投资的创新企业比在德国都多。”

“深圳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彼得·荣根对深圳十分关注。他说,深圳作为市场经济的试验田是成功的,应该得到认可。深圳的优势是扮演了创新创业基地的角色,它是中国的硅谷,且比硅谷更有活力,甚至更有优势。

他认为,广东抓住粤港澳大湾区的机遇,就一定能促成新一轮的成功。他和中国相关部门合作,写了一本关于德国市场经济的书,希望欧洲能够与中国实现共同发展。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教授郑永年:

深圳建设成就是吸收不同制度优势

郑永年认为,“发展是硬道理”得到了国际上很多国家领导人的认同。对于当代中国而言,“发展是硬道理”仍然有效。到2035年,中国应该达到的目标包括人均GDP达到26000美元左右。相比西方政治出现的问题,中国则有制度优势,中国在分配上有很大成就,但是在创造财富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他说,大湾区的建设不仅是广东的需要,更是整个国家的需求。长江经济带是一个国家区域内的经济整合,而大湾区则面临着“一国两制”的问题,如果做得好就会成为制度优势。深圳的建设成就,就是吸收了不同制度的优势。

他指出,目前,中国的发展不仅仅是质量型经济的发展,也需要制度的现代化。制度改革正在由“物理反应”到“化学反应”转变。大湾区利用好“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就会产生良好的“化学反应”。

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会长郑必坚:

大湾区和示范区是“再出发”典型体现

郑必坚表示,“改革开放再出发”,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全局部署的一个重大命题,集中凝练而又通俗生动地表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面对21世纪20年代的中国大发展和世界大变局而作出的战略决策。这里有两重含义。一重含义,是这个“再出发”,必定是牢牢立足于改革开放40年伟大成功基础之上的“再出发”。另一重含义,则是这个“再出发”,又必定是面向未来,面向国际国内新前景,面向21世纪20年代的时代潮流和战略机遇期的“再出发”。

他指出,“改革开放再出发”当然不是一个空洞口号,而是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条件下,围绕着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尔后再用30年时间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样一个总目标,而采取的关键一招。

“就当前来说,围绕‘改革开放再出发’,紧迫课题大体而言是三项:一要保障中国从速度型经济向质量型经济的转型;二要保障区域经济特别是粤港澳大湾区、长江三角洲和京津冀这三大区域的发展,同时进一步解决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三要加大科技创新特别是自主创新力度,推动制造业从中低端向中高端提升。”他说。

他认为,会场所在的广东省,其宏大的谋篇布局,包括“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正是“改革开放再出发”的最新最集中的典型体现。

新加坡国立大学亚洲研究院特聘研究员马凯硕:

新一轮全球化,要发展支持全球化的智识共识

马凯硕认为,若要实现新的全球化,需要解决几个矛盾。首先,全球化在改善人类生活条件方面,现已超出了我们的想像,但人类关于全球化的知识却减少了。其次,西方国家在全球化中受惠最多,但如今他们却在损害多边主义。

如何解决这几个矛盾?他谈到,过去一段时期,西方国家是引领世界全球化的国家。但他们却无法做出战略调整。“如果西方国家有远见,他们应该看到长远利益:支持多边主义。”支持多边规则,是有利于全球人口的举措。

他指出,实行新一轮全球化要做到:发展支持全球化的智识共识,例如形成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识;说服西方国家放弃一国优先政策;亚洲必须要意识到,现在世界迫切需要领导力,并努力尝试提供这种领导力。

墨西哥前总统、21世纪理事会主席塞迪略:

必须要大力维护全球多边机制

“目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刻,我们所有人都希望美国和中国目前所达成的第一阶段的贸易协议,将会一定程度上缓解目前的紧急情况。”塞迪略表示,在过去的一年,因为这个贸易战,正经历了很多问题。“同时我也希望所有国家,包括中国,特别是中国,也会积极主动地保卫和捍卫多边体系。”

他指出,如果美国继续阻挠WTO争端解决机制的法官就职的话,我们将会通过多数投票的方法来任命法官。我们知道该机制的法官任命,是应该全票通过的。但是我们同时也意识到,现在的情况就是WTO成员国有责任来管控和管理争端解决机制,并且基于我们的法律原则来这样做。因此,我们WTO的成员国必须要行使我们的权利和义务来任命争端解决机制的法官。

“我要大力呼吁,我们必须认真考虑中国传递的信息,我们要认真考虑习近平主席关于全球化的信息和承诺。同时,我们也必须要大力维护全球多边机制。”他说。

雪松控股集团创始人、董事局主席张劲:

大湾区汇集中国80%供应链企业

张劲表示,世界经济正在进入一个全球供应链主导的时代。过去十年,大宗原材料等中间品全球交易量,在全球贸易总额的占比持续增长,截止去年已经超过70%,这意味着大多数全球贸易产品由分布在不同国家的几十家甚至几百家企业共同生产,数以万计的生产节点,通过全球供应链得到连接和流动。“如果说经济全球化让世界经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融合,那么全球供应链就是连接世界经济的血脉与基石,加速推动全球经济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他说,近年来暗流涌动的逆全球化思潮,不仅持续冲击以自由贸易为核心的世界经济秩序,还在深刻破坏以连接为基础的全球供应链基础。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加剧的危机,让全球供应链的断链风险更加凸显。就全球经济而言,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全球自由贸易的重要推动者,也应是维护全球供应链秩序的重要力量,中国企业则是其中最重要最具体的践行者。

他指出,近年来,国家对于供应链安全问题高度重视,并将其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党的十九大报告专门把现代供应链作为培育新增长点和新动能的重点之一,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出台支持政策,鼓励培育有全球竞争力的供应链龙头企业。

他说,当前,粤港澳大湾区战略为中国供应链产业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战略机遇,大湾区是中国经济外向度最高的区域之一,汇集了中国80%的供应链企业,拥有300多个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尤其广州更是贸易畅通的千年商都,是活力充沛的国际商贸中心、综合交通枢纽、大湾区区域发展核心引擎。

意大利前总理马里奥•蒙蒂:

进一步携手推动新一轮经济全球化

马里奥•蒙蒂表示,今年3月,意大利首先签署了与中国政府的合作备忘录,加入“一带一路”,我们也是首个签署了加入“一带一路”合作备忘录的欧盟成员国。

“我们要关注三大基石:一是夯实全球化根基,不要让全球化基石受到影响。二是加强合作,为人民谋福祉。三是规则的制定。”他说。

他认为,如果未来想推动新一轮经济全球化和贸易全球化,规则将是其中的一个生命线。我们需要进一步夯实国际贸易的规则体系,让它为参与全球贸易和经济全球化的这些实体提供行动的指南。只有以规则为基础的贸易体系,参与到贸易全球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企业,才会心安,才会有所保障。

”希望借助三个基石,能够让我们进一步携手,推动新一轮经济全球化,近期我们也在关于民主改革的书籍编写中,把中国、欧盟作为例子纳入书籍,通过分析中国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一些历程,以及欧盟发展具有欧盟特色资本主义的历程,通过不同道路的选择、分析和比较,共同探索未来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实现民主,如何实现经济的共同繁荣与发展。”他说,相信这样一本书的出版,也能够更好地让中国了解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增强彼此的这种互信。

全球化智库咨询委员会主席龙永图:

坚决反对贸易保护主义

龙永图表示,在讨论新一轮全球化的时候,不得不面对过去一段时间以来对全球化的严重冲击。

“在我看来,过去一段时间对于经济全球化最大的冲击有三个方面。”他说,一是严重的贸易保护主义。二是单边主义。三是严重威胁全球供应链系统的安全。

他认为,在今后在未来要进一步推动经济全球化,必须在全球产业链的问题上采取行动。应该做三件事情:为服务全球产业链的安全性;捍卫全球产业链的完整性;保证全球产业链的创新性。

他指出,在推动新一轮全球化的时候,要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坚决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我们要以坚定地支持多边贸易体制的行动,坚决反对单边主义。我们要支持成千上万的企业更紧密的合作,更坚定的维护产业链的安全性、产业链的创新性和产业链的完整性。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确保一个全球化范围内的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系统的进一步发展,从而推动经济全球化走向一个新的阶段。这不仅仅有利于中国的发展,而且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全球的发展,有利于全球企业的发展。”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总干事李勇: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非常重要

中国特别是在经济方面取得的成功是离不开全球化的。全球化在过去50年里得到不断地加速,中国的崛起离不开全球化,在这一全球化的进程中,中国加大了对外投资,进一步融入国际的世界经济价值链,同时也用全球化来推动工业的发展,以此能够达到更高的经济发展水平。

他说,中国一直遵循世贸组织的各项规则,中国的改革开放对于全球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补充和支持,“我们需要充分地了解中国新一轮全球化和新一轮改革开放的重要意义。”

“我们从世界银行得到最新的数据,在世界银行的2020营商指数中,中国从排名第46位上升到第31位,可以看到中国营商环境和营商便利度得到极大提升。”他认为,中国所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非常重要,这基于多边主义、可持续发展目标,这也是联合国体系所奉行的原则。

2015年中国政府启动南南合作基金,显而易见将会大力支持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能够带动尽早实现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而工发组织也将不予余力支持这个方面的进程。中国在丝路基金这方面的发展,也有极大的潜力,将会带动全球化的发展。“我们不能忘记这是中国对于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做出的重大贡献。中国支持国际金融机构如世界银行、亚开行,中国引领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等国际金融机构,也为金融体系的改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说。

编辑 李宇婷

(作者:​读特记者 李明)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