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光明区公共文化艺术发展中心启动了以收集整理留存本土文化历史为目标的“寻找光明记忆”项目。
历时5年时间,走遍了光明辖区范围内的各个角落开展田野调査,先后采访130余次,受访本土居民达200余人,从建筑、村落、文献等几个方面记录这座新城曾经有过的文化历史,编撰了《寻找光明记忆》丛书,并纳入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我们深圳》丛书系列(首部全面记录深圳人文的非虚构图文丛书)出版。
2017年出版的《寻找光明记忆:新城旧事》一书(全面整理了寻访的村落、古旧建筑与民俗美食),获得广泛的社会关注,目前首印3000册已销售一空。2019年出版《寻找光明记忆:农场往事》一书,获得深圳市文联重点作品项目立项,并作为庆祝改革开放40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献礼书。
让我们再次了解《寻找光明记忆》丛书
《寻找光明记忆:新城旧事》
一座城市因历史而积淀厚重与温暖,一方水土因文化而充满尊敬与温情。历时三年,寻访五十余次社区,采访百余人,报道上百次,用专注书写光明这座新城的记忆,用文字雕琢光明这座新城的精神。
中国国家图书馆对该书的介绍:
本书试图从那些本土人的氏族源流、古旧的建筑、传统的习俗、特色的美食中寻根光明,寻找到专属于光明这座小城的记忆,寻找这城市里曾经的村落,寻找村落里的老人,寻找古旧的建筑及其背后的故事,寻找着这方水土独有的风土人情。
《寻找光明记忆:农场往事》
历时四年,寻访百余次社区,采访逾两百人,其中采访光明农场老员工百余人。选取六十载岁月变迁,展现六十种悲欢离合,记录六十段人生故事。
中国国家图书馆对该书的介绍:
《图书馆报》刊登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全根先
《寻找光明记忆,留住乡土文化
——读<寻找光明记忆>有感》
▼▼▼
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
“全根先”是谁?什么是《图书馆报》?
全根先
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中国记忆资源建设总审校,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理事,红色文化收藏专业委员会顾问,北京师范大学影像史学研究中心客座教授,中国文化网络传播研究会理事。
《图书馆报》
是我国图书馆学界第一份也是目前唯一的一份图书馆行业报纸,《图书馆报》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中国出版集团主管,由新华书店总店所属《新华书目报》社主办,在图书馆界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主要发布图书馆行业最新动态、剖析行业热点话题、展示海内外图书馆风采,目前也是国内唯一直接面向社会发行的以图书馆为主体内容的报纸媒体。
这篇书评,全根先比较全面地介绍了《新城旧事》《农场往事》两书的内容,深入地阐释了“寻找光明记忆”的重要意义,充分的肯定了我们对于本土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以下是读后感全文
让我们跟随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全根先
一起深入了解“寻找光明记忆”
寻找光明记忆,留住乡土文化
读《寻找光明记忆》有感
全根先(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
现代口述史学作为历史学的分支学科,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与传统史学不同,口述史学利用现代音像、影音技术,通过采访者与受访者的交流互动,将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记录与保存下来,弥补文字资料的不足,保存历史资料,还原历史真相,因而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重视,于今已成为ー个“热门”学科。有人说,哪里有人类生存,哪里就有口述史学。
千百年来,图书馆一直履行着收藏与传播人类文明的重要功能,是人类文明延续发展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宝藏。图书馆的基本功能,一是记忆,二是传播。当代图书馆面貌与职能的一个显著变化,就是图书馆记忆功能的回归,不再满足于作为一个文献收藏与传播的文化机构,主动地投入到活态的口述历史文献的抢救与记录之中。
当前,图书馆界口述史项目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采集地方文献,推动地方文献保护工作。通过口述史料采集,将一些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个人经历、经济发展、社会变迁记录下来,不仅能极大地丰富图书馆馆藏文献,弥补传统文献对这些文化遗产记载之不足,甚至能为那些濒临消逝的地方文化的延续与发展提供新的契机。
近日,笔者有幸读到深圳市光明区文化艺术发展中心陈瑛主任惠赠的《寻找光明记忆》丛书两种,欣喜之余,颇有感触,深感这是图书馆从事口述史文献开发、留存乡土文化一个很好的范例。
深圳于1979年成立设市,1980年成为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是中国改革开改的窗口和一座新兴移民城市,创造了举世属目的“深圳速度”,也是中国第一个全部城镇化的城市。光明区是位于深圳西北的一个最新成立的行政区,2018年9月才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挂牌成立。“光明”一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其特殊的含义,“如霜雪之将将,如日月之光明"(《荀子・引逸诗》)。光明代表着正义和希望。而光明区的名称,则与这里曾经是国营光明农场有关。
说起光明农场,已经有61年的历史。在这里,曾经聚集了一大批来自五湖四海、天南地北的建设者、奋斗者。他们当中,有的参加过两万五千里长征,有的是附近迁移过来的农民。20世纪60年代中期,原广州军区沙河农场加入,不久是上山下多的知青,还有当年在越南遭到排挤的华侨,在这片热土上,他们彷徨过、失落过、奋斗过,留下了许多值得回忆的故事。
2014年起,光明区公共文化艺术发展中心启动了以收集整理本土历史文化为目标的“寻找光明记忆”项目。该项目组用了近5年时间,走遍了光明辖区范围内的各个角落开展田野调查,先后采访130余次,受访本土居民达200余人,从建筑、村落、文献等几个方面记录这座新城曾经有过的文化历史,对于本土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寻找光明记忆》丛书由光明区文化艺术发展中心组织编写,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出版。自出版以来,获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其中,2017年出版的《寻找光明记忆:新城旧事》首印3000册已销售一空。2019年出版的《寻找光明记忆:农场往事》一书,获得深圳市文联重点作品项目立项,纳入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我们深圳”系列出版,作为庆祝改革开放40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献礼书。目前两书均已纳入国家图书馆馆藏。
《寻找光明记忆:农场往事》一书,则是光明区公共文化艺术发展中心在“寻找光明记忆”项目成果的基础上,以一百多位原光明农场职工的采访笔记为基础,撰写整理出60位农场的职工、原住民及外来建设者的口述历史,以报告文学的形式呈现出“光明华侨农场”这一独具特色的本土历史。该书以光明农场四个重要发展阶段为线索,以这些典型的时间段为节点,通过60位代表人物的口述历史,从个人发展的经历里“以管窥豹”反映这个有着60年发展历史的老国营农场的历史记忆。
光明区所辖范围内的公明、玉律、楼村、凤凰、圳美、白花等28个社区大多来源于从前的传统村落,具有我国农耕文明的根基和精粹的特点,蕴涵了悠久的历史文化和鲜明的地方特色。在老村落里留存下来的古代建筑物和一些颇具鲜明岭南特色的乡土建筑,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居民的精神家园。《寻找光明记忆:新城旧事》一书通过对古旧建筑和民俗美食追溯求源,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老村落及村民姓氏的发展脉络、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古旧建筑和鲜明地方特色的民风民俗进行介绍,内容丰富,生动活泼。
在此,我想引用《新城旧事》中的一段话作为文章的结尾:不论深圳如何发展,到今天为止,光明新区总像一个特殊的角落。和深圳市内相比,它还缺少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缺少令人眼花缭乱的琼楼玉宇。这里布满着曲径通幽的小巷,生活着一群群悠闲自在的居民。在这里漫步会发现,光明新区还很像一块原始的大地,呼唤着远方的游子回归,呼唤着一个个没被污染的黎明与黄昏。沈从文先生曾说:“惟其单纯,反面见出伟大。”我不敢说光明区有多么伟大,它的单纯却是触目可见。
在现代化、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各地的今天,这一份“单纯”,这一种乡愁,已经弥足珍贵!
编辑 李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