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耶利内克在得知自己获奖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何德何能,怎么能获奖呢,该给我们国家的彼得·汉德克啊!”。如今,耶利内克的话得到了应验。作为诺奖呼声最高的种子选手之一,奥地利小说家、剧作家、20世纪德语文学最重要的作家之一的彼得·汉德克于10月10日晚获得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他的获奖词是:“他兼具语言独创性与影响力的作品,探索了人类体验的外围和特殊性。”
他是语言的推土机,推倒了语言的大厦;他是虚构的大师,虚构出无比真实的世界;他挑战写作的边界,自己成为了边界;他打碎了文学的模子,又重塑了这个模子;他破坏,他构建;他是无可争议的“活着的经典”。
彼得·汉德克于1942年生于奥地利格里芬,其母亲是斯洛文尼亚人。他以先锋戏剧走入文坛,此后所写的小说在叙述上越来越注重启示性,与由影视趣味主导注重娱乐性的现代主流小说渐行渐远。著有小说《守门员面对罚点球时的焦虑》《去往第九王国》《无欲的悲歌》《左撇子女人》,剧本《骂观众》《卡斯帕》《形同陌路的时刻》等。
德语文学奇才彼得·汉德克所做的工作和现代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和语言学家相类似,只不过他采用的是小说这种更为纯粹的叙述形式。他以牺牲小说的娱乐性为代价,在传统小说模式中利用大量现代人文科学(比如现代语言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研究的视点进行创作,最终铸就出一种新颖的文学风格。在他的笔端下,戏剧、诗歌、小说缓缓流淌,深邃的南斯拉夫情结 ……这些汇成他独一无二的风格。
天马行空、独来独往,彼得•汉德克很早就获得文坛的关注。此前他已经凭借强烈的个人风格获得过毕希纳文学奖、易卜生奖、卡夫卡文学奖。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他还是一个全才。他既是小说家,也是剧作家,此外还导演过电影作品。他与德国著名导演维姆·文德斯合作过的几部电影《守门员面对罚点球时的焦虑》、《歧路》和《柏林苍穹下》都曾清楚地体现了他的创作意图和风格要素。
《柏林苍穹下》电影海报。
对于他自己,汉德克如此形容:“是一个具有诗意的作家,但是带着一些戏剧性的倾向。”以诗歌为机制的他,在探讨或者戏剧创作的时候始终是一个偏向抒情的诗人,戏剧是他灵魂深处多声部的成分,而语言则是他唯一的乐器。
真正面对文学,汉德克认为:“文学创造确实有其规律性,我们要做的是慢慢试图去打破个别的界限,而文学的规则更多要保留在形式的层面上。”
许多中国读者知道汉德克,是因为那部惊世骇俗的剧本《骂观众》。早在1990年代,孟京辉等热衷实验戏剧的中国导演就已疯狂追随他;也有部分影迷因为文斯德的电影《柏林苍穹下》而认识背后这位编剧;汉德克根据自己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左撇子女人》,还曾获得戛纳电影节最佳影片提名。
《左撇子女人》电影海报。
在近年,世纪文景陆续出版了他的九卷本作品集,内容涉及到家庭、爱情、战争、音乐、诗歌、电影、风物等等,都刻上了汉德克鲜明的经验烙印。
作为很多中国读者心中反传统的象征,汉德克一直是一个叛逆先锋的作家形象,但汉德克却对此加以否认,他认为自己是一个很传统的作家,甚至讨厌叛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将自己看作是托尔斯泰的后代,在戏剧上也和“契诃夫更接近”。
驰骋文坛半个多世纪,汉德克成为“一代宗师”。美国作家厄普代克对他毫不吝惜溢美之词:“毫无疑问,汉德克具有那种有意的强硬和刀子般犀利的情感。在他的语言里,他是最好的作家。”
汉德克曾于2016年来到中国参加活动,被问及对中国作家作品的印象,汉德克表示,喜欢中国的《老子》《庄子》以及中国作家老舍。他认为,老舍非常有趣,就像一个编年史的作家。
编辑 周梦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