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理财“不断档” 收益率微涨期限短
记者 邹媛
2016-09-28 02:42

国庆黄金周马上就要来了,相信大家已经做好了出游或回家探亲的打算,但钱袋子可不能跟着你一起放假!那么,该如何对资金进行合理安排,做好短线投资做到“人闲钱不闲”呢?别着急,记者26日就走访了深圳各大银行,发现不少银行已经开始大打节日牌,推出针对国庆的专属理财产品,其预期收益率较平时稍有上涨。但还是要提醒一下大家,在关注节日专属理财的同时,也要留心“起息日”,以免资金在募集期和非工作日站岗,从而摊薄收益。

节前部分收益率稍有上涨

“看了一圈,专属理财产品收益率最高只有4%,还是需要再考虑一下。”9月27日,在福田区益田路的某商业银行内,一位正在咨询理财产品的叶女士告诉记者,她一直在买银行理财,往年银行都会推一些专属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会比平时高一些,因此她也在抓紧节前的最后几天,了解清楚市场再行购买。

在记者的走访中发现,目前,招商银行发售的一款金葵花增利系列理财产品,63天的期限,预期年化收益率可以达到4%;浦发银行在售的T+0至T+2的短期理财产品收益约在3.3%—3.7%;而华夏银行近期推出的增盈1562号系列,36天期5万起投的预期年华收益率也高达3.75%;光大银行也顺势推出了一款101天,投资起点5万元的国庆节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为3.88%。

“从今年来看,银行的日子越来越难过,利率越来越低,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当前的要务是不断抢占市场份额。”深圳某国有银行理财经理告诉记者,银行为了缓解节前“缺钱”的状态,将会提高理财产品的收益,继而来吸引投资者,这可能将成为近段时间的一个“高收益”峰值。

该理财经理解释,事实上,目前银行大力吸收存款是为了存贷比。长期以来,存贷比决定银行必须追求存款,因为多吸款才能多借出,多借出才能多赚钱。不过,银行自行发售的理财产品不会体现在资产负债表内,也不涉及存贷比,只是作为银行营收手段,一方面为银行带来实际收入,另一方面也为业绩增色。为此,银行会将原本收归自己所有的部分收益让利给投资人,这才有了节假日银行理财产品的高息福利。

吸引力下降购买需拿捏时机

值得一提的是,相比往年,今年以来节日的专属理财产品数量不断减少,甚至部分国有大行已经不再推出响应的专属产品。

“实际来看,节日专属产品的吸引力在不断下滑。”深圳某商业银行理财分析师告诉记者,往年银行推节日理财专属产品,大部分是为了临时冲刺一下存款规模,对银行来说基本是没有收益的。而目前,银行面临转型,不断向精细化方向转变,不再完全唯规模论,且监管对理财产品监管趋严,银行的可操作空间不断变小,再加上目前可投资的标的不断减少,资产荒背景下,银行理财资金池也很难找到大量优质资产。

不少业内人士建议,市民在购买节日专属理财产品时,首先,要重点关注理财产品的收益以及产品介绍,大概率应该都是银行本来就有的理财,可能是为了营销或者吸引客户的需要经过人为的包装并且加以宣传,就成了国庆节专属的产品;其次,要留意名称和购买时机。事实上,有些银行理财产品虽未标明“国庆专供”,但其预期收益率仍高于往期。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市民在购买理财产品时,一定要清楚购买的产品是否真的是银行自主发行的理财产品,产品的期限及年化收益,是否符合自己对资金流动性的要求,谨防银行将代销的万能险包装成理财产品进行售卖,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此外,购买“节日专供”理财产品的时机需要精准拿捏。银行人士提醒,投资人特别注意募集起始日、募集到期日、起息日。募集到期日可能不是起息日,某些产品的起息日会后推一天。很多理财产品属于“节前购买,节后起息”因此不宜过早投资,以免资金在募集期和非工作日站岗,摊薄收益。

编辑 高原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