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故事如今有了更多讲述人

​读特评论员 王森
2019-09-26 07:46
摘要

网友们甚至把一些“萌萌哒”文物做成表情包

七年间,从事金融行业的网友“动脉影”利用假日和出差的机会,走遍了国内外200多家博物馆,拍下了47万张照片。

他给文物拍的照片在微博上火了。网友们甚至把一些“萌萌哒”文物做成表情包,一改大众对文物“阳春白雪”的刻板印象——看到“动脉影”的照片,都想去博物馆看看了。

有人在故宫修文物,有人为文物拍美照,通过美轮美奂的文化遗产,他们讲述着中国历史的精彩故事,不仅发掘出更多有趣、鲜活的中国故事,自己也写就一段令人动容的“我和我的祖国”的传奇故事。

细品“动脉影”的照片,笔者看到的是摄影家对细节的重视和对人性的洞悉,使得文物即便从浩渺的历史长河中走来,也显得分外亲切,能够激发现代人的共鸣。

在他的镜头下,文物也会烦恼“周一来了”,高呼我的天呀,甚至会和小S一样摆出一副无所谓的冷漠脸。

他发现古人用的颜色恰恰也是现代时尚人士最爱的“高级色系”,人们还命名它叫“北魏蓝”。

艺术走入“后现代”,观众的诠释也是一种创作。在笔者看来,“动脉影”作品成功之处在于,替古代的创作者诠释出能够符合现代审美、贴近现实世界的意蕴。这几年各大博物馆立足“文创”,做出不少“网红产品”,这些做法“套路”是一致的。

中国故事如今有了更多讲述人,通过普通人的视角与叙事,我们真切体会到了每个个体与家国集体命运共通。

无独有偶,这几天,王菲为电影《我和我的祖国》再度演绎的经典同名曲目预告片也刷爆朋友圈。

配合王菲招牌式空灵的嗓音,预告片极度催泪,有网友留言说“每一帧都让人起鸡皮疙瘩”。

原因何在?电影演绎了历史上若干重大事件,从共和国成立的前夜、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到中国女排世界大赛三连冠、香港回归、北京奥运,但并不拘泥于宏大叙事,而是透过“小人物”的真实故事,反映大时代的精神风貌。

“当时只道是寻常”,回头看过去,大家已经共同走过一段令人激动的历史,拥有了一段值得珍惜的共同记忆。无论是90后还是60后,不同年龄层的观众,大概都可以在电影里获得“既视感”:对,还记得那时候我也是这样……

正如这首歌的歌词所说:“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个体的记忆,是集体记忆不可分割也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是讲好中国故事的一个好策略。宏大叙事当然必要,但日常叙事不能贫乏,高大上也要接地气,讲道理也要讲故事。

无论是对内传播,还是对外传播,都需要从受众的差异中,寻求沟通的支点,选取展现普遍人性的人物和事件,展现人类共通的喜怒哀乐,让中国故事成为世界故事有机的一部分,才能让我们的故事有人听、人爱听。

平凡的人们给我最多感动。符合日常生活的伦理与逻辑,符合现代人的三观与思想,如此“讲故事”,自然容易引起共鸣。

我们需要更多像“动脉影”这样的“业余爱好者”参与到中国故事叙述人的行列,他们善于使用艺术技巧使得“物件”变得有张力;我们也需要更多的《我和我的祖国》这样的电影走上荧屏,这些优秀的作品能够用历史唤起共同记忆从而凝聚更大共识。

内容饱满且有吸引力的好故事,才能让我们的价值观和文化符号传递到更深更广的领域,让文化传播真正深入人心。

编辑 罗越

(作者:​读特评论员 王森)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