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有平:“绿色使者”,这是我最自豪、最在意的头衔

自然之友微信公众号
2019-09-20 15:09
摘要

对于自然,高有平老师近年来一直在有意识地接近自然、观察自然。

保护环境,给动植物留条活路,给子孙留点绿色,给自己积点功德;保护环境,不止于口号,我们要用行动唤醒自己和身边人的自然意识。”(高有平)

北大金融十周年庆活动中的高有平老师

初识高老师,是通过高老师微信朋友圈中的文章。尤其是其中一些原创诗歌,不仅读来朗朗上口,更叫人读出其心中的向往,令我在深思中回味无穷,不由得感叹于理工科背景的高老师的深厚文学功底。

如下面这首:

中秋赋

高有平

依依别晚霞,沉沉悲暮霭,

迟迟迎明月,悠悠跃长空。

我心千千结,蟾桂万万枝,

世间种种情,尽付此月中。

这是高老师写于2015年的一首中秋赋。在这个深秋的日子,献给看到这里的你。

再附上一首高老师怀念过往的优美诗歌,想必能勾起众多异乡人的思绪……

‌童年歌声飘入耳,催我情思忆童年。

旧日山村如桃源,傍晚红霞映满天。

红地红人红井子,晚归尽是红羊群。

村头矮墙一少年,目睹霞光心千里。

书中世界真奇妙,山外城市引人往。

卅载白驹已过隙,时代变迁沧海田。

如今熟尽城里事,网络包裏地球村。

水泥森林困我身,信息充塞迷真心。

失性猿猴赖囚笼,家养劳驴迷磨坊。

何日还我自由身,悠然采菊于田园。

我们回头看看家人,看看朋友,看看生养我们的土地,不知是否还找到那份原始与天然、抑或是儿时的自己?

高老师曾说过,不管你的人生有多么辉煌,到终了,才发现自己依旧是儿时的那个自己;同别人眼中的自己完全无关,那时你只是错误地从别人的目光中来认识自己。其实自己从来都是自己,本来就是独一无二的。

关于土地,作为绿色使者的高老师的感触更深刻,他说,请不要以为土地和你没关系,其实它就是外在的你,环境坏了,人能好过吗?!

是啊,我们曾经引以为豪的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最新的NASA卫星地图显示我们国家的绿色已经是地球上绿色最少的国家。美国洛克菲勒家族曾在20世纪60年代买下大片山地,迁出人类,后来这些山地组成了原始天然的美国黄石国家公园。我们的香港也是,人仅仅挤在30%的城市土地上,而将70%的土地留给原始和自然郊野公园,不加任何改造。可是我们的内陆却是将整片整片的原始毁去,然后建起房屋,建几个象征性的公园,种点景观植物,我们移山填海,修路架桥,造坝建厂,我们在拼命地改造大自然,几乎要将一切原始天然改变,都改成人造的……

高老师感叹,难道我们的城市里就没有泥土的容身之地吗?

水土流失、耕地减少,环境恶化,雾霾肆虐,难道这一切不值得我们惊醒吗?

高有平老师手持自然之友深圳工委聘书

高老师如今活跃在自然之友深圳小组活动里,身体力行地投身到各项环保公益事业当中。

深圳小组小手帕行动是以青少年及幼儿为对象的环保教育活动,自2017年开展以来,已经举办了四期,主要是带领小朋友清洁海滩及做游戏,以传达“不使用一次性物品”及爱护环境的环保理念,培养儿童从小树立环保意识,形成良好习惯。高老师说,所谓的培养无非是教导人们养成几个好习惯,然后习惯成自然,必能受益终生。

深圳小组小手帕行动中,高有平老师(左三)和伙伴们在一起

又一次深圳小组小手帕行动,高有平老师在前排左一

现如今,我们的政府也在积极应对各种环境问题,但我们的城市规划是否需要反思呢?每一个普通的市民是否需要更多的绿色公民的意识呢?能否给泥土一点儿空间,让泥土去培养更多的树木呢?让这个城市不仅有水泥森林,也要有真的森林!

热心公益的高有平老师近照

对于自然,高老师近年来一直在有意识地接近自然、观察自然。他发现古人总结出的二十四节气,实在是非常玄妙:

比如清明,初春本来是雾蒙蒙的天气居多,混沌和雾蒙蒙是主要的天气特征,但是到了清明那天,往往天气晴朗,成清明特征,雾蒙一扫而尽;再比如冬至,冬至其实是同西方的元旦靠得很近,也是明代以前中国农历的新年的开始,意味着太阳将再次进入新的也是重复的轨道,开始新的一年;还有小寒……

这些节气是如此得准确,发明的人真是神啊,现代人即使用科技发明也不见得能发明二十四节气,这既要有天文知识,又要有很灵敏的身体感觉,还要有很强的文字表达能力,可谓是真正的天人合一!

这天地星球本为其他万物而生,我们人类只是地球漫长历史的过客,而不是万物主宰。既然如此,更应学着去和万物共处。

幸运的是很多人已经意识到了当前人类对于大自然母亲的摧残与践踏,并付诸了保护行动。热爱自然、倡导环保的志愿者总能从繁忙的工作中抽身,来参加各种环保行动,传递环保正能量,令人钦佩,但身先士卒地来推动这些事情的人,往往还会招来非议。

高老师言,“文明总是前行的。”今天看来非洲的割礼和中国古代的缠足是多么野蛮的行为,但对于当时情境的绝大部分人来说,那是非常正常而必要的行为准则;同样,未来几百年后的人,再回看我们今天看似“正常而且日常”的某些行为,也许终将被历史摒弃。

谨以此文献给那些谨遵当下标准的人们——世界是前行的,文明是进步的,要以历史的视野来看当下。

编辑 张颖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