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由东莞市人民政府主办,东莞市中心城区“一心两轴三片区”建设现场指挥部承办,片区城市综合运营商华润置地有限公司协办的东莞国际商务区规划校正方案专家咨询会正式召开,提出东莞国际商务区定位为“东莞门户、城市客厅、创新枢纽、区域引擎”,未来将打造为“世界智造门户、湾区魅力都心”。
会议邀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总建筑师何镜堂,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朱荣远,深圳市蕾奥规划设计咨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首席规划师王富海,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马向明,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副总规划师陈一新,未来+城乡营造学院创始人黄伟文,深圳市前海管理局规建处规划高级专员叶伟华,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主任张晓春,上海市政总院城交地下院总建筑师孟晓平共九位知名专家,组成专家组进行咨询,并由何镜堂院士担任专家组主审人。
专家建议:打造更具引领性和地方特色的城市中心
经过深入评议,专家组认为该规划工作模式创新、基础工作扎实、技术路线清晰、成果内容丰富,在原有城市设计的基础上,针对发展定位、空间布局、功能配置、交通组织、开发策略等方面作了较好的优化提升,与市场实际开发作了深度对接,与相关部门、镇街有良好沟通,为商务区后续的开发建设和运营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最后,专家组一致同意规划校正方案通过专家咨询会评议,并就后续完善及实施工作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专家组建议,要进一步研究东莞国际商务区的规划定位,满足不同社会人群对功能和空间的需求,提供高品质、多样化的居住、商业、文化和交往空间,把商务区打造为湾区更具引领性和地方特色的城市中心,体现时代特征和岭南特色。
同时,进一步优化东莞国际商务区功能的公共性和空间开放性,增加更灵活分散、与人的使用结合更紧密的公共功能空间;进一步完善东莞国际商务区的交通市政系统、蓝绿生态系统,强化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紧密结合的公交导向模式,更科学更精明地谋划地下空间的规划建设;进一步加强东莞国际商务区的规划建设管理政策制度创新,处理好刚性和弹性管控、建设和运营管理、近期开发和长远预留的关系。
下一步,现场指挥部将结合专家意见组织完善规划校正成果,认真落实商务区法定规划调整,加快全面启动东莞国际商务区开发建设。
规划立足于“链接全球 领航东莞”的国际视野
东莞市国际商务区是东莞市实施“一心两轴三片区”建设工作的重要抓手,位于由东莞大道、环城西路、三元路、宏图路所围合形成的黄金区域,面积约2.14平方公里。
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2019年实质启动东莞国际商务区建设”的硬任务、硬目标要求,市中心城区“一心两轴三片区”建设现场指挥部2019年3月起,现场指挥部牵头会同片区城市综合运营商(华润置地)组织有关单位开展了东莞国际商务区规划校正及地下空间等专项研究工作,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召开了十余次专题会议、三次专题工作坊、并多次前往广州、深圳等地拜访知名规划建筑专家,目前已形成了阶段性成果。
本轮规划校正立足于“链接全球 领航东莞”的国际视野,提出东莞国际商务区定位为“东莞门户、城市客厅、创新枢纽、区域引擎”,未来将打造为“世界智造门户、湾区魅力都心”。
商务区整体的规划结构为“一心两轴四组团”,其中“一心”是指活力中心公园,是集生态、艺术、文化、商业于一体的中央活力绿心,“两轴”为串联城市东西生活组团的滨水休闲轴及融合城市和活力与未来体验的中央活力轴,“四组团”分别为金融科贸组团、国际生活组团、总部运筹组团和创新活力组团。
打造精彩亮丽的门户形象等四大亮点
本次规划校正在空间布局上主要体现了四大亮点:
此外,本次规划校正还针对交通组织、功能混合、地下空间及开发时序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提升及优化策略。包括:
在交通组织方面,强化商务区与周边片区的交通联系,优化商务区内的轨道线站位布局,提升常规公交服务;着力打造高品质的慢行系统,形成以人为本、立体连续、无缝衔接的步行体系。
在功能配置方面,鼓励各种用地的混合使用需求,制定负面清单,提高空间使用活力,预留用地弹性。
在地下空间方面,鼓励地下空间的连片单元式开发,实现地下空间的互联互通。引入POPS理念,重点打造西平站城一体化核心区,沿东西向绿化带建设公共地下主轴。
在开发时序方面,率先打造地标明星项目,树立区域品质标杆。公共服务设施首期建设,培育区域配套质量。
编辑 赵偲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