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三百年 感受“宋史热”
蓝笑笑
2019-09-07 08:46

近年来,出版界“宋史热”持续加温,今年尤甚,从年初至今,我们时常能看到以宋史为主题的新书,而且涉及面越来越广,讨论议题也越来越细,而作者们研究视角、叙述方法的更新更让人欣喜。北宋南宋,逾三百年,是中国历史上极为重要的阶段,不但社会经济空前繁荣,文化艺术也达到了高峰,然而,重文轻武,国力羸弱,也让后世对宋代有不少诟病和质疑。我们从近期出版的图书中遴选了十种有关宋史的作品,关于宋的光荣与屈辱,辉煌与悲情,且让读者自己去寻找答案吧。

《君臣:士大夫政治下的权力场》 王瑞来 著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9年3月版。

宋真宗一朝,既不是历史转折的跌宕之世,也没有雄才大略的一代英主,在中国历史上非常平庸,即使单放在宋代也不算显赫。那么,历史学家、旅日学者王瑞来教授为什么会单独为这一朝著书?因为在作者看来,真宗是宋代历史上首位以正常方式即位的君主,而由太宗时期开始培养宋王朝自己的官僚政治——士大夫政治也正式全面登台。宋真宗在位虽只有短短二十六年,但这一时期形成的士大夫政治却影响了此后宋代乃至中国数百年历史,因此这一时期是研究中国政治史最值得深爬细梳的典型年代。在这本《君臣》中,王瑞来分六章考察了贯穿宋真宗期间李沆、王旦、寇准、王钦若、丁谓五位宰相的活动,以及一群作为宰相预备队的翰林学士,这些士大夫代表几乎囊括了传统中国政治中宰相的基本类型,同时他们与宋真宗的关系,也涵盖了相权与皇权互相挤压、彼此支撑的所有形态。

《庆历四年秋》 夏坚勇 著 译林出版社 2019年4月版。

《君臣》的作者王瑞来曾是黄仁宇先生那本著名的《万历十五年》的编辑,并深受这本“大历史”经典作品影响,这一点我们在阅读《君臣》时也能明确感觉到。而首届鲁迅文学奖得主夏坚勇的《庆历四年秋》,也是一部具有《万历十五年》架构的历史文学作品。宋真宗之后的宋仁宗在位四十二年,是北宋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这一时期也是北宋兵戈最少,社会发展最繁荣的“黄金时代”,然而繁盛的背后却隐藏着各种危机。“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以此起首的《岳阳楼记》,相信在中国几乎没有人不会背诵,《庆历四年秋》以小说的笔法,掀开了范仲淹这篇千古名文纷繁复杂、诡谲多变的时代画卷。

《汴京之围:北宋末年的外交、战争和人》 郭建龙 著 天地出版社 2019年7月版。

据史书记载,公元1063年宋仁宗死后,不但整个都城汴梁陷入到巨大的悲伤之中,他的死讯传到辽国,使者报信的一路上,辽国百姓也无不聚在一起哭泣,就连当时在位的辽道宗也大哭道:“四十二年不识兵矣”。当时的宋朝正处于鼎盛时期,而在此之后,仅仅过去了64年,金兵便攻陷汴梁,北宋自此而亡。历史作家郭建龙的《汴京之围》追溯北宋末年靖康之难的完整历史细节,讲述宋、辽、金三方的和与战,聚焦北宋历史大变局的关键时刻,以及帝国由内而外全局性危局大爆发的前因后果。在此之前,我们就曾通过《中央帝国财政密码》《中央帝国哲学密码》等书见识了郭建龙风格独具的历史叙述方式,在这本《汴京之围》中,作者更以大量宋、辽、金三方立场的史料,巨细无遗地为我们尽力复盘靖康之难发生的全过程,在探寻北宋盛衰之变背后的深层成因之外,我们亦能观看到众多当事者多舛的命运。

《南渡君臣:宋高宗及其时代》 虞云国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年8月版。

虞云国是宋史研究专家,他的历史随笔如去年出版的《南宋行暮》,常介于传记与史学研究之间,旁征博引,行文简雅,既有学术价值,又深受读者喜爱。这本《南渡君臣》收录虞云国近年来有关靖康之变后南宋前四十年历史的文章,以高宗一朝君臣为核心,包括对岳飞之死、绍兴和议、秦桧专权、苗刘之变等历史事件的分析,揭示了南宋初期的政局走向,也反映了整个南宋的政权格局与历史命运,同时还揭示了“中国转向内在”的不同侧面。作者认为自诩为“中兴圣主”的宋高宗,所作所为只是出于确保专制君权的利害计算,他一手打造的绍兴体制,最终致使北宋全盛期中枢权力相对制衡的良性政体彻底逆转为“君为贵,社稷次之,民为轻”的权力模式。

《识宋:他们的宋朝》 孙健 著 华文出版社 2019年5月版。

《识宋》一书对宋高宗也有专题分析,宋史学者孙健也认为正是因为宋高宗不自信和求自保的性格,这才塑造了南宋偏安于东南一隅的基本格局。除了宋高宗,《识宋》以宋代政治史为叙述主线,还选择了多位两宋时期富有代表性的政治人物,包括宋太祖、宋太宗、寇准、狄青、王安石、宋徽宗、宋孝宗、朱熹、史弥远、贾似道等,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与体制结合在一起,在皇权的形态、士大夫政治、兴文抑武的国策、内政与外交的互动等层面,观察个体人物在历史结构当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

《完整的天下经验:宋辽夏金元之间的互动》 韦兵 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年5月版。

两宋三百余年,一直面临北方的挑战,北宋先亡于金,南宋再灭于元,期间共存的北方政权还包括辽、西夏。历史学者韦兵的《完整的天下经验》,从观念和实证两方面论述华夏天下世界的多元一体,农耕游牧两个世界,既跌宕互动,又共生共融。作者认为,阴、阳永远不可能消灭其中一方,中国正是这种夷夏之间对立、互动、互融的势的产物。夷、夏二维,缺少任何一方,都不成其为中国。理解中国的关键就是要从这种双向、动态的“势”去把握,这才是完整的天下经验。本书从实证的角度,将这种夷夏如阴阳观念的考察落实到具体的诸层面,如宋、辽、夏、金、元对文化象征资源的竞争,地域层面不同族群迭兴对当地历史人文的塑造以及个人层面这种跌宕互动的历史如何影响个人的命运与选择。

《唐宋之间的国家与祠祀:以国家和南方祀神之风互动为焦点》 杨俊峰 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9年5月版。

传统中国社会中,信仰世界相当复杂,除了我们熟知的释、道二教之外,还有大量分布于各地的原生宗教。众所周知,宋代产生了对中国后世影响较大的众多信仰,如城隍、五通、妈祖、梓潼、张王等,而著名学者杨俊峰则把他的研究提前到唐代地方官府的祭祀活动,进而随着时间向后伸展,勾勒出中国古代原生信仰在唐、宋之间的演变、发展,以及相互的关系。杨俊峰的这本《唐宋之间的国家与祠祀》明确指出,由于唐代中央朝廷鲜少涉入各地祠祀信仰,此时国家和祠祀信仰的关系主要系于地方官府层级的祠祀活动。而到了宋代,朝廷和士大夫官僚阶层更是主动通过大量的祠祀活动进行政治操作,朝廷大幅以封神措施介入地方社会,并开始正面处理常民祠祀信仰活动。本书呈现出的历史细节与图景,有助于我们更深层次地了解中国历史上国家与祠祀信仰的由来与秘密。

《跨越门闾:宋代福建女性的日常生活》 [美] 许曼 著 刘云军 译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9年6月版。

探寻中国古代女性日常生活与自主性的专著,一直少之又少,旅美学者许曼的《跨越门闾》立足于“宋代福建女性”这样一个大小适中的切入口,关注其在地方社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跨越阶层、家庭内外的全方位、多角度考察,以及大量诸如地方志、法律文书、福建地区墓葬考古报告等新旧材料的运用,并重新审视精英士大夫的文本,作者从中解读出了不少以往研究中被忽视的事实,并挑战了人们关于中古中国女性与性别角色的既定认知。许曼指出,以往研究中被认为属于晚期帝制中国明清女性的自主性与机动性,实际上可以追溯到宋代。学界认为“作者极具挑战性而又鼓舞人心的研究为中国古代社会性别史研究开辟了新天地”。

《北宋文化史述论》 陈植锷 著 中华书局 2019年3月版。

严复说过,“中国所以称为今日现象者,为宋人之所造就十之八九”。近年来,宏论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及于近代者,也每每以十一二世纪作为中国文化的坐标,以宋代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著名学者陈植锷的《北宋文化史述论》问世二十余年,一直是论述宋代历史的扛鼎之作,近日这部名著再版,实为古代历史、古代文化爱好者的福音。本书以“宋学”为核心,深入探讨了宋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发展的各个阶段,揭示了宋学若干重大主题和以议论精神为主的宋学基本精神,论述了宋学与宗教哲学、文学艺术以及科学技术等等北宋文化各层面之间的相互关系,展现了北宋社会文化中无所不在的宋学及其时代精神,从而诠释了宋代文化发展因何能超越居于它之前的唐代,也因何为居于它之后的元明两代所不能及。

《真·情·理:两宋绘画研究》 孔涛 著 河南大学出版社·上河卓远文化 2019年1月版。

宋代文化璀璨无比,其中绘画艺术更被学界认为造就了中国绘画史空前繁荣的成就。青年学者孔涛的《真·情·理》,深入解析了两宋绘画内在精神本质、深层美学结构以及它们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内在联系,以跨学科的视野与方法,勾连起中国美术史、美学史与思想史上一些声气相通的学术问题,对相关研究的推进具有重要意义。本书以点带面,深入浅出,亦是一本不设门槛,旨在面向大众推动中国古典文化传续的普及读物。

编辑 郑蔚珩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