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迎来600岁生日的紫禁城,拥有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结构古建筑群。随着《我在故宫修文物》、《上新了·故宫》、《国家宝藏》等节目的播出,让北京故宫博物院里那些大国工匠从默默无闻的幕后走向了台前,让曾经神秘而遥不可及的故宫文化进入到千千万万的平常百姓的生活里,大家都可以了解故宫,关注故宫,并且对故宫的文化越来越好奇。
日前,从事古建筑保护研究设计工作四十余年的故宫博物院建筑部总工程师王时伟来到位于深圳盐田区的紫禁书院“紫禁盐田大讲堂”,给观众带来一场精彩的紫禁城古建保护讲座——《颐养谢尘喧——乾隆遗产研究与保护》。王时伟以图文并茂的方式为深圳市民讲述中国古建筑的保护与传承故事,带领观众进一步了解故宫背后的故事,感受故宫的建筑之美。
王时伟是故宫博物院古建部总工程师,研究馆员,清华大学建筑系古建专业毕业,从事古建筑保护研究设计工作四十余年,任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理事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生导师。完成多项故宫及国内文物建筑保护设计工作。主持中美合作故宫倦勤斋及乾隆花园保护项目,在国内外获得很高评价。主持新加坡凤山寺保护修缮项目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区卓越奖(2010年)。主编《倦勤斋研究与保护》、《乾隆花园保护规划》、《符望阁》、《木艺奢华》等专著。
故宫的“四大花园”——御花园、建福宫花园、慈宁宫花园和宁寿宫花园,每一个都有说不尽的故事。尤其是宁寿宫花园是乾隆皇帝改建宁寿宫时所建的花园,它位于故宫宁寿宫后区西路,以备乾隆皇帝归政后游赏,故后人又称其为乾隆花园。
作为故宫四大花园之一的乾隆花园,南北长160米,东西宽37米,占地面积5920平方米。花园分为四进院落,共有建筑20余座。主要建筑物有古华轩、遂初堂、萃赏楼、延趣楼、三友轩、符望阁、玉粹轩、倦勤斋等。
故宫的文化遗产保护一直备受重视,近年来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以前故宫的文物修缮保护大多是分门别类进行的,建筑、书画、瓷器、家具、漆器等等都分属不同类别。到了乾隆花园的修复,项目组通过调研,从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以及社会价值对项目进行全方位的研究,首次提出了基于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全门类共同保护修复方案。
王时伟提到,“乾隆花园作为一个载体,其文物中具有的材质与工艺特点几乎都涉及到,非常有意思,也具有挑战性。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专家们越来越认识到此项修复工作是多学科的合作,传统修复工艺与现代科技分析手段的结合,而不是单一的学科运用。”他也指出,乾隆花园中内檐装修和装饰部分有一个显著特点,那就是一种“装修“上有不同的材质、不同的工艺,他们共同组合,达到一个艺术高度。
比如说通景画、贴落画的保护、绣品类、以及竹木雕刻等髹饰工艺的发掘,需要下很大功夫去寻找那些掌握传统手工技艺的工匠们以及相应的修复材料,修复工作涉及到很多非物质文化的技艺在其中。这个项目也开辟了中国文物界整体性修复、研究性保护的新模式。
在王时伟看来,古建筑的保护与修复的意义就是要把可移动以及不可移动的文物完整的保护与保存给后人。在国内外科学工作者与修复技师的共同参与下,该项目取得的经验与收获为同类文化遗产的修复与保护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与借鉴。
编辑 黄泽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