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议汇|政府服务应做到有求必应、无事不扰

读特评论员 姚龙华
2019-08-29 08:02
摘要

政府服务就像“空气”一样,平日里无事不扰、没有感觉,需要时无处不在、有求必应,这正是深圳营商环境的魅力所在,也是深圳民营经济发达的关键所在。  

在大力改善营商环境的当下,地方有关部门调研、检查、开会,本应是为解决问题、推动工作的服务之举。然而,《半月谈》记者发现,一些地方流于“摘桃式调研”“推责式检查”“应付式陪会”,成为不少企业的郁闷心事。本期“廉议汇”就此话题邀请3位嘉宾进行讨论。

江德斌(浙江台州 职员):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企业之所以最烦“摘桃式调研”“推责式检查”“应付式陪会”三种“服务”,主要是它们不仅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不能让企业受益,反而会给企业添乱,增加无谓的麻烦,以致耽误生产工作,影响企业的正常秩序和经营效益。更有甚者,过于频繁的调研、检查、开会,往往造成多头管理、过度干扰、外行指挥内行,会令企业日常经营陷入混乱,丧失发展机遇。

对于企业而言,最需要的政府服务就是把好的政策真正落实到位,不搞形式主义,不必“锦上添花”;而在企业遇到困难时,应及时出手相助,给予最有力的帮扶,而非停留在口头许诺上。因此,各级政府部门要多换位思考,站在企业的立场上想问题,杜绝无谓的干涉,取消不必要的“服务”,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雁君(四川成都 媒体人):“摘桃式调研”“推责式检查”“应付式陪会”,其问题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病灶是一样的,那就是都未能真正把企业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所谓调研、检查、要求企业参会,不过都是为了地方政绩,或者满足某种形式主义的要求。至于企业的实际困难和真实诉求,却都被丢到了一边。

这一点置于当前各地大力改善营商环境的大背景下,特别具有警示意义。因为一个地方营商环境的好坏,归根结底不是看领导重不重视,而是看企业究竟获得了怎样的实际便利,相关工作和改革的开展又是否真正是从经济规律和企业的实际需要出发。如果只是满足于形式上的“改”,难免有“自嗨”之嫌。说到底,改善营商环境,怎么改,改得怎样,都应该问问企业。

戴先任(湖南常德 职员):“摘桃式调研”“推责式检查”等,暴露了一些政府部门存在的“衙门病”,实际上是官僚主义、形式主义问题。企业疲于应付,反复受到折腾,说明营商环境不仅没改善,反而变差了。

要遏制“摘桃式调研”“推责式检查”之类问题,需要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政府部门要当好服务贴心到位的“店小二”,而不是成为阻碍企业发展的“绊脚石”。

(整理:姚龙华)

【读特清言】

企业需要“空气政府”赋能

前不久,一则有关“空气政府”的新闻引起网民热议:深圳一家成立了23年的企业,负责人对街道办领导一无所知,因为几乎各类事宜都可以在网上办结,根本没必要接触街道办;可到了年底,企业账户上却突然多了1000多万元,一查才知道是政府奖励到账了!政府服务就像“空气”一样,平日里无事不扰、没有感觉,需要时无处不在、有求必应,这正是深圳营商环境的魅力所在,也是深圳民营经济发达的关键所在。  

而那些“摘桃式调研”“推责式检查”“应付式陪会”,打着优化营商环境、解决企业痛点的旗号,实际上非但没有给企业减负、提气、赋能,反而干扰企业正常生产经营,造成企业精力耗损、资源浪费。

其实,调研也好,检查也好,开会也好,原本都是政府部门开展工作的重要方式,也是服务企业的重要渠道。“摘桃式调研”“推责式检查”“应付式陪会”之所以被企业诟病,主要在于其背后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祟,让服务变了味,不仅解决不了实际问题,还异化为企业的额外负担。  

说到底,营商环境好不好,还是企业说了算。改善营商环境要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以企业满不满意、高不高兴、受不受益作为根本检验标准。也就是说,改善营商环境要有“用户思维”,要注重“用户体验”,多从企业需求侧考虑问题,以倒逼政务服务供给侧改革。

编辑 秦天

(作者:读特评论员 姚龙华)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