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凌晨01:35分,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廖昌永在微博透露,“在和病魔勇敢战斗一年后,我敬爱的恩师周小燕大师于今天凌晨12:32分永远离开了我们…”。
廖昌永微博截图。
另据上海观察,3月4日凌晨00:34,中国近现代声乐教育奠基人之一、享誉世界的歌唱家、上海音乐学院终身教授、被誉为“中国之莺”的周小燕先生上海瑞金医院仙逝,享年99岁。
被誉为“中国之莺”的周小燕,是中国美声声乐教育大师,先后荣获了中国音乐艺术最高荣誉奖“金钟奖”,法国政府授予的“法国国家军官勋章”等。作品有《长城谣》、《最后的胜利是我们的》、《蚌壳》。
曹可凡、林妙可、扎西顿珠悼念等发文悼念。
曹可凡在文中说:过去一年里,曾多次去医院探望先生,每次都见她手握一卷,用张俊祥先生遗留的放大镜,认真阅读。去年夏天,先生病情加重,已无法坐起,但仍饶有兴致谈艺术的分寸把握。她说,上世纪五十年代,她请丈夫张俊祥去听音乐会,她演唱时倾心倾力,但俊祥先生却大泼冷水,直言那晚演唱是“声嘶力竭,鬼哭狼嚎”。周先生恍然大悟,明白任何艺术表现均要讲究分寸,不是使劲才能达到完美境界。虽然不从事声乐艺术,但“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感念周先生语重心长的教诲!
20岁首唱《长城谣》
1917年8月17日,周小燕出生在湖北武汉的一个工商世家。1935年,她考入上海国立音专。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周小燕被迫中断国立音专的学业,回到了家乡。“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刚满20岁的周小燕在烽火中含泪首唱《长城谣》,打动了无数志士的心。
1938年周小燕赴法国留学,二战期间被困巴黎。1945年,经过了七年磨砺的周小燕终于登上了巴黎国家大剧院的舞台,用中西合璧的方式演唱了《紫竹调》、《红豆词》。她典雅、清丽的东方淑女形象,精湛的技艺和美妙的歌喉征服了挑剔的法国观众,因此被誉为“中国的夜莺”。
1946年,“二战”结束后,在首届“布拉格之春”国际音乐节上,周小燕作为一位在国际乐坛上崭露头角的年轻歌唱家参加了演出。她穿着旗袍,演唱了贺绿汀的《神女》。欧洲观众被来自东方的声音深深感染。
和丈夫张俊祥。
为中国声乐教学开创道路
1947年10月,周小燕回到了阔别九年的祖国。两年后,她踏进上海音乐学院的大门起,从一位花腔女高音歌唱家转变成了一名声乐系的教授。她为中国声乐教学开创了崭新的、科学的道路,西方歌剧界都知道了中国的“周(CHOU)”。
文革结束后,她出任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主持建立了周小燕歌剧艺术中心,成为中国美声声乐界的权威。几十年来,她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声乐人才,包括廖昌永、张建一、魏松、王莹、李秀英、高曼华、方琼、张奕等。
88岁的周小燕教授被学生们请上了舞台,在全场观众的热烈掌声中,唱起了她20岁那年第一次登台演唱的歌曲——《长城谣》,以表示达她永远不变的爱国之情。
不能承受没有学生的生活
非典时期,上海有些高校停止了一切课程教育。一天,静寂的上海音乐学院党委办公室电话响了。电话那端传来周小燕痛苦的声音:“张书记,我难受死了。我不能承受没有学生的生活,他们就是我的生命啊。”
过了90岁高龄,周小燕依旧每天都在家中给学生上课。她曾说,“既然是终身教授,我就要干终身、干到底。”去年年底,第16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期间,周小燕还在原创歌剧《一江春水》的发布会上这说:“尽管我已经九十多岁了,但我的艺术生涯刚踢完足球的上半场,我还要和中国的优秀歌剧艺术团队去踢下半场”。
今年3月,演员奚美娟和赵兰英等人一起去看望了九十九岁的周小燕先生。她们与“心中的女神”谈天说地。奚美娟发现周先生虽然身上穿了病号服,但还是淡淡地化了妆。觉得她“真是又周到又有修养,虽在病中,不失礼节”。
学生眼里的周先生
廖昌永:最爱唱《老师,我总是想起您》
在周小燕一长串学生名单中,先后获得法国第41届图鲁兹国际声乐大赛、多明戈世界歌剧大赛、挪威宋雅王后国际声乐大赛第一名的廖昌永,是一位赤着脚走进上海音乐学院的农家孩子。他记得,第一次在校门口见到周小燕,紧张的心怦怦乱跳,“吓”得逃到马路对面,连照面也不敢打。他不仅钢琴、乐理基础差,而且一开口就有浓浓的四川口音,这是学声乐的大忌。周小燕把他带回家,一句一句纠正。廖昌永学习十分刻苦,进步很大,本科毕业后,又成为周小燕的研究生。
在廖昌永心中,周小燕不仅是自己的老师,更是母亲、朋友。因此,他在功成名就的今天,在众多演唱场合,最爱唱的一首歌是《老师,我总是想起您》。
魏松:学生是她生命中的唯一
1949年,周小燕踏进上海音乐学院的大门,从一位花腔女高音歌唱家成为声乐系教授。从此,她的生命与学生联在了一起。“学生是她生命中的唯一。”著名男高音歌唱家、上海歌剧院副院长魏松说。
魏松是1973年进入上海音乐学院的,师从周小燕。他不能忘记,那时“动乱”没有结束,老师冒着被批斗,被逐出教师队伍的危险,在下课后把他和另一名学生罗魏领到自己家中,拉上窗帘,把耳朵贴在留声机声上,倾听那几张没有被抄走的法国旧唱片。这个从部队来的小伙子,正是从这里开始得到了西洋音乐的启蒙。从而成为“当今世界最优秀的男高音”、法国巴黎国际声乐比赛评委。
顾欣:周老师这个人,就是为事业而生,为事业而活的
顾欣,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江苏省艺术剧院院长。他评价说:“周老师这个人,就是为事业而生,为事业而活的。”
1989年,成立不久的周小燕歌剧中心北上南京,与江苏省歌舞剧院合演意大利著名歌剧《弄臣》。这是亚洲地区第一次上演这出世界歌剧精品。已经73岁的周小燕,每天都在排练场。那天,她边后退边与学生说着戏,脚底一滑摔倒在地。她被诊断为大腿股骨骨折。这时候,大家都担心她受得了吗?她却自责给大家添麻烦,担心地说:“《弄臣》要弄勿好了。”她决定不离开南京,就在当地做手术。9寸长的钢针打进了她的大腿内。没几天,她就将演员一个一个叫到了病房,一个一个地辅导。
演出那天,她摇着轮椅来了,悄悄地在观众席边的走道上看。幕间休息,观众们发现了她,立即拥上来。演出结束,她被人们推上了舞台。台上台下掌声一片,欢声一片。
顾欣说:“这就是周老师,她的精神、品格,一直感染着我,影响着我。”
张建一:老师,我该怎样报答您啊
1984年夏,世界247名歌唱好手云集音乐之都奥地利维也纳,争夺第三届国际歌唱家声乐比赛的桂冠。中国派出了4名选手,作为领队与教练,周小燕与他们同行。过五关斩六将,中国选手全部站在决赛台上。最终花落谁手?当评委报出中国男高音张建一和中国女中音詹曼华同获第一名时,全场沸腾了。张建一是周小燕的学生。众目睽睽之下,他一下扑在了老师的肩上。他也感觉到老师的身体在颤动,贴着老师的耳朵,激动地说:“老师,谢谢您,今天是我30岁生日,我该怎样报答您啊。”
张建一原来是浙江湖州玻璃厂的一名工人。是周小燕,将这位没有一点乐理知识的青年人,培养成世界一流的歌唱家。
愿“中国之莺”在天堂一切都好。让我们再聆听一下她曾说过的话:
来源 新民网 廖昌永微博等
编辑 牧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