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舌尖上的深圳:这些深圳美食你可尝过?
读特记者 韩文嘉 /文 通讯员 肖更浩 /图
2019-08-12 16:14

云片糕、濑粉仔、海胆粽、打米饼、沙井蚝……没有尝过甚至没有听说过这些深圳传统美食,怎么能算合格的深圳人?从8月10日起,深圳记忆•传统手工艺展在深圳图书馆二楼展厅举行,展览以图文和实物展出20个深圳传统手工艺项目,其中,不少深圳美食也引起了观众们的注意。此前,“深圳记忆”项目组一一前往探访了这些深圳美食的特色、缘起、传承和发展,貌似普通的食物背后,却有深刻而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云片糕:载入档案馆的知名特产】

据说,“云片糕”是深圳最具代表性的小食。旧时宝安曾有民谣唱道:“大鹏鲍沙井蚝, 石岩柿子南山桃,龙岗鸡金龟桔,还有深圳云片糕。”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1911年开通的广九铁路经停深圳墟的火车站台上,就有云片糕作为本地特产出售。

在宝安区档案馆留存的1959年《深圳云片糕简史》档案中,还清楚记录云片糕的渊源、来历以及松仁玫瑰云片糕和大冰花云片糕的不同做法,重量细到斤、两,费用精确到几元几角。

展览中的云片糕制作工艺来自深圳本地的小吃品牌“合成号”,这是一个有百年历史的品牌,还原了不少深圳特产的传统技法,并将其推向市场。在“合成号”,“深圳记忆”项目组实地体验了云片糕的制作过程,才了解其中大有门道。

云片糕的原材料为糖浆、膨化糯米粉与食用油,制作主要遵循以下步骤:熬糖、 洗米、炒米、膨化、陈化、拌料、制糕与切片。

切片的工具需要专门制作, 一条22厘米⻓的云片糕条,至少切成120多片,多的为130至140片,几乎跟纸一样薄,才能达到软糯的口感。

【濑粉仔:鲜美的“古代方便面”】

一碗“大鹏濑粉仔”的模型摆在展柜中,鲜艳的颜色和丰富的搭配让人垂涎欲滴。这是从清朝中期流传至今的大鹏所城特色食品,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一碗濑粉,看似简易,其实精致繁复,凝聚着鹏城人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精神。

左为濑粉仔,右为海胆粽

大鹏所城建于明洪武二十七年,驻守的军士和家属多来自南方,喜食米粉。受军营条件所限,人们因陋就简,制作濑粉,可以干燥后随身带走,需要食用的时候再加水冲开即可,堪称“古代方便面”。

至清末民初,家家户户制作“濑粉仔”当餐吃食,尤其是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完田节”(又为“浴佛日”),会做濑粉祭神,那一天的“濑粉仔”更为丰富和讲究,“四月八,濑粉食得两三钵”成为民谚,一直流传至今。

“濑粉”由大米制成,将大米浸泡后,用石臼舂成粉,加凉水调成浆,直接盛入底部带圆孔的椰壳中,手执椰壳不停地摇晃、抖动,米粉浆就会从孔中流到下面铁锅的沸水中,煮熟后放上油盐汤料,即可食用。“濑”指的就是摇动椰壳,米浆滴落的动作。

大鹏濑粉仔选择了当地种植的“冬米”,颗粒饱满水分较少,煮粉的汤料包含大鹏湾的海产品——海虾、鱼鲜、干贝和海胆等,口味鲜美地道。

“大鹏濑粉仔”第三代传承人张秋兰向父亲学习制作濑粉仔,她在大鹏所城的南门口开了一家“肥妈”特色小食作坊,近20年来基本靠生产、经营“濑粉仔”维持生计。“肥妈”小食作坊既继承祖传的技艺,又改良适应现代人口味,深受欢迎。

制作濑粉也是一桩体力活,需要不停地搅拌、摇晃,幸得被称为“肥妈”的张秋兰身强体壮而勤勉,让大鹏所城的游客们可以品尝这道六百年前的美食。

【打米饼:“压缩饼干”可以当军粮】

与濑粉一样,大鹏“打米饼”也带着浓厚的“军营食品”的气息,便于携带、适合果腹充饥,相当于古代的“压缩饼干”。

明代卫所制度实行军士屯田制度,行军打仗常需携带干粮,大鹏所城兵士多为南方人,以大米为主食。但大米做成的饭食既不便携带,更难保存,“打米饼”由此诞生。

1839年,赖恩爵指挥九龙海战抗击英军入侵,揭开了鸦片战争的序幕。大鹏所城至今流传着一首《大鹏米饼歌》:“九龙海战奏凯歌,鹏城军民齐庆贺。支援前线送米饼,保障干粮装满箩......”

大鹏打米饼的形成和传承,与大鹏所城的建立、所城“军籍”的世袭制度、屯田制度和军事活动等紧密联系。数百年间,打米饼从军粮逐渐演变为平民美食。传统佳节,大鹏所城家家戶戶都会打饼祭祖和馈赠亲友,因此木模选用寓意吉祥的桃符、花叶等图案。

“打米饼”可以保存半年不变质,因此,在此次的展览中,展柜中的“打米饼”是各种深圳美食中唯一的实物——在展期结束后,它还可以食用。

【海胆粽:粽子里的“爱马仕”】

海胆粽,同样也是来自大鹏的美食。每年春节前后至端午前都是海胆大量上市的季节,海胆采摘季的尾声正值端午,于是新鲜海胆被用来包海胆粽。海胆粽在当地已有两百多年历史。许多大鹏人都是从家里的长辈那里学习包海胆粽。

据深圳图书馆馆藏旧志记载,深圳人吃“海胆”有史可考,嘉庆《新安县志》卷之三舆地图记载:“海胆,状圆亦扁,围寸许,周身皆刺,破其壳,内皆红膏,烹食,甘香异常,腌之亦佳。”

过去南澳有句俗语“无钱买鸡蛋,餐餐食海胆”。这枚海胆粽更是低调奢华,海胆用料十足,堪称“粽子界的爱马仕”。在“南澳海胆粽制作技艺”第四代传承人张长妹看来,这香甜的粽子承载的是儿时的回忆,祖辈的关爱,更是来自山与海的馈赠,是大自然的恩物。

从外形来考究,海胆粽以芒叶包裹,以咸水草扎捆,再包成长圆形,这与深圳客家人一般制作的三角形粽子很不一样,是疍家饮食文化的代表。

【沙井蚝:从宋朝开始就已出名】

深圳最好的蚝来自沙井。沙井西面的海古称“合澜海”,取西江、北江、东江流来淡水与此伶仃洋咸水交汇之意。正是由于咸淡水交汇,沙井成为得天独厚的蚝场。从宋代开始,沙井的先民就在海边的滩涂插竿养蚝,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

沙井蚝,古代称为靖康蚝、归靖蚝。早在宋代,归靖蚝就远近闻名。宋代文学家梅尧臣《食蚝》诗中这样描述:“薄宦游海乡,雅闻归靖蚝”。这可能是关于深圳名产最早的文献记载。到了元代,养蚝已有一定的规模,《元一统志》中就有“蚝,东莞八都靖康所产,其处有蚝田,生咸水中,民户岁纳税粮,采取贷卖”的记载文字。明清时期,沙井蚝业进入迅速发展期。民国年间,沙井蚝产远销东南亚。

“沙井蚝宴”正是以蚝为原料的沙井名宴。蚝民把刚从海上打捞上来的生蚝,用一把似镰刀一样的开蚝工具,一只只撬开,挖出一条条雪白丰满光滑的生蚝,做成各式风味不同的美食:白灼生蚝、油煎芝麻生蚝、香炸脆皮生蚝、炭烧生蚝、蚝仔煎蛋饼、蚝豉蒸腊肠……令人食指大动。

除了吃之外,蚝,在本地方言中与“好”“豪”谐音,有“好市、富豪”的彩头。于是当地人逢年过节、庆典祭祀,少不了蚝豉、生菜、猪手这几种菜色。尤其是嫁娶礼单中,少不了蚝豉这一项。这种延绵数百年的民间风俗,积淀了岭南独特的“蚝文化”。

编辑 黄小菊

(作者:读特记者 韩文嘉 /文 通讯员 肖更浩 /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