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深圳记忆•传统手工艺展揭幕仪式暨展演体验活动在深圳图书馆二楼展厅举行,吸引众多市民读者参与。此次展览由深圳图书馆主办,将举办至9月8日,展览以图文和实物展出20个深圳传统手工艺项目,向市民读者介绍其概貌、特色、源起、传承和发展。
主办方表示,选择手工艺作为展现“深圳记忆”的一个切口,因为传统手工艺与生活在这片土地的人民息息相关,融入在人们的衣食住行中,从中可以挖掘深刻的文化内涵。从这些手工艺项目中,观众也得以认识另一个微观、丰富而真实的深圳。
用民俗工艺勾勒深圳历史痕迹
在深圳这座现代都市的背后,是一座不为人熟知的建制1600多年的宝安老县城。“深圳记忆”项目把目光投向了那个悠远历史里的深圳,从不同的切面去观察和勾勒这座城市的过往和现在。
作为“深圳记忆”阶段性成果的展示,深圳各种民俗工艺如客家凉帽、棉塑、剪纸、内画、麦金画、甚至大鹏打米饼、南澳海胆粽和云片糕等特色美食,都出现在此次展览中。展览展出展板60幅,图片155张,文稿约1.5万字,展览品一百余件。据工作人员介绍,这是今年深圳图书馆办的最大规模的展览之一,把深圳图书馆所有的展柜都用上了,连库房中的备用展柜也首次被拆封使用。
从展览中不少观众得知,深圳有座“凉帽山”,还有座“凉帽村”。此次展出的凉帽,帽檐带着长长的黑色布帘,是最为典型的客家凉帽式样。这顶凉帽来自龙岗甘坑,甘坑村有座凉帽山,因村民世代以编织凉帽为生而取名凉帽村,据称这是我国地图上唯一一个以古老工艺命名的村落。
美食总是最能勾起人们的乡愁和共鸣。来自大鹏所城的打米饼和濑粉仔,就牢牢吸引了观众们的目光。而这些食物的形成和传承,与大鹏所城的建立、所城“军籍”的世袭制度、屯田制度和军事活动都有紧密联系。
深圳图书馆参考部副主任肖更浩介绍,由于明代卫所制度实行军士屯田制度,行军打仗常需携带干粮,大鹏所城兵士多为南方人,以大米为主食。但大米做成的饭食既不便携带,更难保存,“打米饼”由此诞生。1839年,赖恩爵指挥九龙海战抗击英军入侵,大鹏所城至今流传着一首《大鹏米饼歌》:“九龙海战奏凯歌,鹏城军民齐庆贺。支援前线送米饼,保障干粮装满箩......” 而濑粉仔同样也是由米粉制成,可以让军士们干燥后随身带走,需要食用的时候再加水冲开。数百年间,这些食物也由军粮逐渐演变为平民美食,至今仍出现在当地人的餐桌上。
海纳百川、南北融合的深圳非遗
在现场,民俗风格鲜明的剪纸与棉塑、“七秒成影”的剪影绝活、流光溢彩的脸谱面具、细致精妙的内画与麦金画、典雅的红釉彩瓷茶具与手工银壶等等,精美的手工艺品让人目不暇接,背后鲜活的人物和曲折的传承脉络更让人叹为观止。
开幕式上,剪影项目第三、四代传承人刘期培、刘雅洁父女,为市民们展示了“七秒成影”的绝技。在随机挑选了四位市民后,刘期培在七秒钟之内便为市民们剪出其相应的剪影形象,惟妙惟肖。而来自河北的内画传承人杨艺则现场展示了内画制作,在小小的鼻烟壶内部一侧写上“深圳图书馆”,另一侧则写上“凝聚传承,深圳记忆。”这令现场的市民惊叹不已,纷纷拍照留念。
作为移民之城,深圳在容纳了五湖四海的人们之时,也将全国各地的非遗技艺揽入其中。而当这些手艺人将自己的生活体验与创作视野投向这片特区土壤时,他们的创作与传承也带上了浓浓的深圳印记。
灵动欢乐的棉塑“舞狮娃娃”,来自肖氏棉塑第四代传承人罗晓琳之手。在她看来,棉塑手艺是一门“母亲的艺术”,一般是由母女或婆媳世代传袭而来。她正是从母亲手中接过衣钵,将这项甘肃民间艺术带到深圳,成长为广东省的非遗项目。在深圳,她根据本地题材创作了舞狮娃娃、客家风情、海滨之春等作品,用棉花、针线去呈现自己的生活环境。
开幕式上,田氏剪纸传承人田星为市民们展示了剪纸魅力,几经手指反复变幻,一幅栩栩如生的“亥猪”便跑了出来,随后她将该工艺品赠予了深圳图书馆。来自陕西的田星是中华民俗村上世纪90年代从内地引进的第一批手艺人,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双手剪纸”是她的绝活。来到深圳之后,她的剪纸风格兼具南北特点,既有北方的莲花座娃娃等传统素材,也有来自岭南的花鸟鱼虫等元素。
传承与创新,新一代手艺人崭露头角
展览中,一批80后、90后非遗传承人在“深圳记忆”项目中被挖掘出来,带来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工艺作品。
罗湖区区级非遗保护项目“脸谱面具绘画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彭芳是一名“85后深二代”。她在2004年考入广州美术学院艺术设计系,后来专攻饰品设计,同时选修了书法、漆画、陶艺等课程,也找到了她对非遗技艺的兴趣。如今,在培训机构担任美术老师的她一直推广脸谱的绘画技艺。为了扩大非遗项目的知晓度,彭芳和深圳市非遗保护协会的其他成员一道,前往深圳各区的学校、社区推广脸谱艺术,让青少年了解非遗,走进非遗。
开幕式上,她将一个以深圳图书馆logo为设计元素的传统脸谱赠予了深图,并向市民们举例讲解了“脸谱面具绘画技艺”的细节精妙之处。她表示,自己与深圳图书馆结缘已久,在申报非遗项目时,她就曾在深圳图书馆呆了一个月,查阅资料、撰写报告,深圳文化场馆的细致服务令她印象十分深刻。
而展览中古意十足的拓印作品也同样来自“85后”、金石传拓代表性传承人宋展崇。在十几年前,宋展崇通过家中长辈接触到传拓艺术,并为此着迷。后来他追随山东传拓工艺大师徐夫华学习专业而系统的传拓技艺。如今,他任深圳市金石艺术博物馆金石传拓技艺保护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暨中心负责人,致力于中国传统金石传拓艺术的保护、教育、研究、推广相关工作。这些与深圳一起成长的新一代非遗传承人,正在为这些古老的非遗技艺带去新的审美风格与时代气息,让非遗更具活力。
编辑 刘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