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节日 | 浪漫七夕含蕴丰富 深入挖掘传承创新

读特记者 方慕冰
2019-08-06 21:34
摘要

七夕节因为牛郎织女的爱情传说而被认为是中国的情人节。其实,“七夕”由来已久,古时又称“乞巧节”或“女儿节”。

七夕节因为牛郎织女的爱情传说而被认为是中国的情人节。其实,“七夕”由来已久,古时又称“乞巧节”或“女儿节”。8月6日,深圳市客家文化交流协会会长、教授杨宏海向记者介绍了七夕节的丰富内涵、我国民间丰富多彩的过节方式以及如何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创新,让七夕节更加老少咸宜、深入人心。

七夕其实是“女儿节”

“‘情人节’是现代人为七夕附加的一个名号,而除了浪漫的爱情色彩,七夕其实还有很多丰富的文化内涵。” 杨宏海说,七夕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晚上举行,故名“七夕”。拜七姐,祈福许愿、祈求巧艺等,都是七夕的传统习俗。

传统七夕的节日内容是年轻女性们聚在一起,比赛女红乃至烹饪能力,祈愿自己的巧慧节节拔高。在古代,七夕和牛郎织女传说关系密切,它是以女性为主体的综合性节日,这天女子会访闺中密友、拜祭织女、切磋女红、乞巧祈福,“七夕其实是‘女儿节’。”杨宏海说。

“乞巧”的方式多种多样

虽然七夕节在2006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七夕节的许多古老习俗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记忆。

“关于‘乞巧’,各地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大多数地方都是穿针乞巧,少女们在一根一尺多长的绣花线上穿七根绣花针,看谁穿得快,谁就‘得巧’,预示会有好的运气,嫁得如意郎君。”杨宏海介绍,女性还有一些其他方式过七夕。比如七夕当天,少女们会将凤仙花装到碗里,加一点明矾一起搅碎,给指甲染色,反复多染几次,就不会轻易掉色,以告诉别人自己还待字闺中。鲜红的指甲十分漂亮,也寓意姑娘们对美好爱情、幸福生活的向往。

传统节日是再创作的源泉

如何让美好的节日充满创意呢?在杨宏海看来,现在的七夕虽然也有赠送女性围巾、戒指、发卡等具有美好寓意礼物的习惯,但还是“不够创新,缺乏想象力”。

“我国的传统节日背后往往包含有趣的故事传说,是可以进一步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杨宏海举例说,就像大热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大鱼海棠》等,都是采用了传说、客家围屋等文化元素进行的再创作,就是将传统文化传承、发扬的成功范例。

“牛郎织女的故事这么美,应该深入挖掘,采用精巧的创意再创作,再由文艺界、动漫界进行影视化呈现,让男女老少都喜欢。”杨宏海表示,传承至今的传统节日是民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积淀深厚,含蕴丰富,不仅是我们的文化记忆,更是再创造的源泉。“我们要保护我们的节日传统和核心价值,增强中华民族的自尊、自信和整体的凝聚力,我国的民间节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基因,这对于大国的文化自信乃至全世界的多元文化交流都是有价值的。”

编辑 李林夕

(作者:读特记者 方慕冰)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