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大湾区 共抓大机遇 前海着力打造大湾区国际化的城市新中心
​读特记者 张智伟/文 何龙 实习生 马小茜/图
2019-08-05 08:50

8月2日,2019前海合作论坛在五洲宾馆举行。图为与会人员合影。

一年一度,大咖政要齐聚,观点激荡,畅议未来发展,8月2日,以“共建大湾区,共抓大机遇”为主题的2019前海合作论坛在深圳成功举办。此次论坛举行了主旨演讲和两场平行论坛, 平行论坛分四个主题,分别聚焦规则衔接与合作发展、自由贸易试验与湾区建设、金融创新与风险监管、建设科技创新新体系等议题。来自政府、企业、科技、媒体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展开了广泛讨论,深入交换意见。

建设科技创新新体系:

前海应构建支撑创新 生态圈发展的新园区

在以建设科技创新新体系为主题的平行论坛,日本国立研究开发法人科学技术振兴机构北京代表处所长茶山秀一,团结香港基金副总干事、香港中文大学讲师黄元山,法国国家技术科学院院士、香港城市大学副校长吕坚,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副院长曲建,香港数码港管理有限公司行政总裁任景信,清华-伯克利深圳研究院RISC-V国际开源验室联合主任谭章熹,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温维佳,香港科技园公司首席商务总监徐建,商汤科技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徐立等相继做了主题演讲。

曲建表示,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用一套标准,将世界上的所有园区划分为四个代际,第一个代际主要是做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二个代际主要是做资金资本密集型产业,第三个代际主要是做技术密集型产业,第四个代际是做知识密集型产业。我们可以将第四个代际发展成为第四代产业园区,即将知识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差异产业集群集中在一起,形成的支撑创新生态圈发展的新园区。

曲建认为,大湾区最早依靠的发展要素是推动土地、房产等发展,后来是推动资金发展,未来的大湾区的发展要素就是要依靠知识创新能力,即科技进步能力、教育投资能力和制度创新能力,所以前海有必要构建新一代的能够支撑创新生态圈发展的园区。谈及如何补充新园区的软服务时,曲建表示,前海应完成企业拓展国际市场的渠道和科技成果的转换,此外,前海还应帮助所有的科创企业完成金融和上市以及相对应的融资服务。

吕坚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四个中心城市的GDP已经超过美国旧金山湾区50%,从面积上来讲这四个城市也只有美国湾区的一半,说明粤港澳大湾区是全世界资金最集中的地区,前海应该巩固与加强区域原始创新优势。

在前海合作论坛上,来自政府、企业、科技、媒体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展开了广泛讨论。

主旨演讲聚焦前海机遇与潜力

论坛的主旨演讲环节由深圳市委常委、前海蛇口自贸片区管委会主任田夫主持。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原副总裁朱民,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席教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原专职副主任彭波,中国卫生信息与健康医疗大数据学会会长、原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金小桃,全国政协常委、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蔡冠深,美国商务部原副部长、美国MKBC国际有限公司董事长琼·麦肯蒂,华为董事、战略研究院院长徐文伟等作主旨演讲。

蔡冠深:前海应在深港合作中身先士卒

蔡冠深在发表主旨演讲时认为,前海应进一步敞开怀抱,在大湾区建设中作出深港合作示范作用。他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属于“一国两制、三个关税区和三种法律体系”的跨境合作,这与国际典型湾区和国内主要城市群存在本质上的差别。如何推动体制机制创新是粤港澳大湾区协调发展的核心难题,前海应肩负重任。

蔡冠深建议,前海应着力加强与香港澳门的合作,让香港澳门共同解放思想,大胆彻底地对目前制约共同发展的体制机制进行改革,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深港澳合作经验,以便在大湾区的整体建设中,进一步推动投资便利化、贸易便利化、金融开放创新、法治建设、人才管理改革、体制机制和制度创新,共建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具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以及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的人间乐土。

朱民:前海具备打造全球智能制造业制高点的潜力

朱民认为,制造业将是受人工智能+5G时代影响最大的领域,中国未来要通过平台的方式来赋能传统制造业,用建设平台、网络服务平台、要素聚集平台帮助传统制造业走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发展道路。而深圳高科技制造业的比重占其制造业的70%,处于全国领先位置,前海具备打造全球智能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全球智能制造业制高点的潜力。

金小桃:大湾区给医疗卫生事业的融合发展带来了良好机遇

金小桃认为,大湾区战略定位非常明确,大湾区发展依赖于机遇的共抓和共促,以及大湾区经济、社会、民生、科技创新全面发展。这给数字时代和生物世纪相适应的大数据、大健康产业及医疗卫生事业的融合发展也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建议前海应抓住应用中心和产业园建设项目的契机,打造“前海健康城”。充分发挥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引领示范作用,促进健康医疗卫生事业与产业融合发展,为大湾区和健康中国建设作贡献。

在前海合作论坛上,来自政府、企业、科技、媒体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展开了广泛讨论。

规则衔接与合作发展:以高水平规划引领前海高质量发展

在规则衔接与合作发展为主题的平行论坛,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毕吉耀,香港太平绅士、前海香港商会会长、广东省粤港澳合作促进会副会长、香港律师会原会长林新强,深圳国际仲裁院院长刘晓春,深圳市原副市长、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经管学院教授唐杰,深圳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吴思康,日本法政大学名誉教授、国际金融信息中心高级顾问小门裕行,中国国际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原国家发改委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张燕生等相继做了主题演讲。

毕吉耀认为,一直以来,前海始终坚持依托香港、服务内地、面向世界,充分发挥“一张白纸可以画出最美最好的图画”优势,砥砺奋进、埋头苦干,实现了从无到有、由弱到强、以点带面的蜕变,基本建成粤港现代服务业创新合作示范区,成为40多年改革开放的生动范例。

毕吉耀建议,下一步,前海应着力提升前海在改革开放中的先导作用。实践证明,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当前,国内改革进入深水区,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国际上保护主义、民粹主义盛行,经济全球化遭遇挫折,全球治理体系面临深刻重组重构,世界经济运行风险和不确定性显著上升。越是面对复杂严峻的环境,越要以更大的气力和决心深化改革开放,前海在其中守土有责、应当作为。要以参与和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为引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全面开放新形势,发挥特区立法权等独特优势,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实行比特区还要特的先行先试政策,构建适应高水平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制度规则体系,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为全国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探索新路径、积累新经验。

前海还应着力提升前海作为粤港澳合作平台的功能。前海要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坚持互利共赢、协同发展,以巩固提升对香港经贸投资与社会民生合作为重点,通过制度创新推动人员、物资、资金、信息便捷有序流动,构建珠三角九市与港澳全面合作的助推器、润滑器、服务器,打造有机衔接港澳所长与国家所需的纽带,促进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发展。此外,前海还应着力提升前海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现代服务业是前海产业最突出的特色和优势,近年来前海以金融业为核心、以生产性服务业为特色的产业体系日趋完备,集群优势凸显、创新活力增强;但受高素质人才缺乏、开放水平偏低等影响,前海产业的发展层次、国际化水平和辐射能力仍有待提升。前海还应着力提升城市对前海发展的支撑和服务能级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创新城市规划设计模式,推广BIM、区块链、大数据等智能治理思维和手段,高标准布局建设“五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供国际化高品质公共服务,实施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新样板和粤港澳大湾区的新名片。

吴思康表示,规则的衔接很重要,因为每次规则的衔接,都推动人类文明向前迈进一大步。在深港合作中,大概有50多个需要规则衔接的具体问题可以从不同方面进行分类:从企业和社会的实际需要来看,涉及到企业经营、科技创新、公共服务、金融合作等;从问题产生的原因来看,可以分为市场规则不相通、要素流动不便利、管理体系不相同、开放程度有差异等4个方面。

吴思康说,在市场规则方面,以企业注册为例,虽然内地也进行了很多改革,非常完善了,但仔细比较,深圳企业到香港注册是比较简单的,可以在“注册易”网上全程办理,三到八个工作日可以办完。而港资企业来深注册,需要在港公证、到商务部门备案审批,审批完还要到市场监管部门窗口注册面签,每次窗口办理前也需要网络预约,办下来最快要一个月左右。在要素流动方面,在财政科研经费管理上,香港是重信用的监管,而内地是重过程的管理,香港要求最后出具很严格的审计报告,但内地在过程管得很严格,往往对科研过程限制很多。在管理体系方面,例如知识产权保护,内地、香港、澳门各自拥有不同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在保护对象、保护期限、权利取得方式、执法模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而且,内地、香港、澳门的知识产权权利不能自动获得相互承认。开放程度方面,例如国际医疗合作开放的程度是不同的。国际临床结果的互认,香港可以,内地目前还不行。

张燕生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在规则衔接方面要深入探索三个问题:一是规则,一方面是粤港澳三地的规则如何与国际高标准的规则对接;另一方面粤港澳三地包括港澳与国际规则的对接,以及广东与国际一流湾区和港澳的对接以及三地之间的规则衔接。二是规制,不仅仅是规则、标准、制度、法律,而且在规制、治理和法治方面怎么能在三地把衔接的问题解决好。三是安全保障,规则的开放、规制的开放,粤港澳三地和未来的发展如何进行安全保障,可能是粤港澳大湾区下一步不能不考虑的问题。

自由贸易试验与湾区建设:前海改革创新应加大“压力测试”

在自由贸易试验与湾区建设为主题的平行论坛,全国港澳研究会副会长、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教授陈广汉,全国港澳研究会副会长、综合开发研究院(深圳)常务副院长郭万达,中国世贸组织研究会副会长、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原院长霍建国,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院长、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原副校长海闻,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副院长、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教授毛艳华,商务部中国服务外包研究中心主任邢厚媛,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大学城市规划及设计系讲座教授叶嘉安等相继做了主题演讲。

郭万达认为,探索对港澳“单边开放”的新模式非常必要。因为单边开放所体现的就是“突出一国,尊重两制”。在“一国两制”框架下,对港澳单边开放更具政策弹性空间和自由裁量权,且有助于使港澳居民有获得感和认同感,进而强化其国家认同和身份认同。另一方面,以对港澳单边开放促进全面深化改革。对港澳单边开放的核心内容,是大湾区内地城市认可港澳国际化、科学化、规范化的监管标准、行业标准和执业标准及相关规则,打造区域标准竞争力,优化营商环境,吸引国际高端要素聚集湾区。通过对港澳单边开放,形成“倒逼”机制,促进大湾区内地城市全面深化改革。

郭万达提出五点建议:一是,单边认可港澳居民的专业资格制定目录清单,对于大湾区建设迫切需要的、港澳居民取得的建筑师、律师、医师、会计师、测量师等专业资格,在大湾区内进行单边认可,允许其在大湾区内执业。二是,单边认可港澳医疗监管标准,便利医疗器械、耗材进口,在有条件的医院开放先进医疗技术。建议大湾区的港澳医疗机构,给予视同港澳的待遇,进口药品及医疗器械实行报备制。三是,单边认可港澳的金融监管标准,扩大对金融的开放,促进资本的跨境流动。建议借鉴欧盟的做法,推行单一金融市场通行原则。四是,单边开放港澳的单牌机动车进入大湾区,制定港澳车辆进入大湾区内地城市的管理规定。对符合资格的港澳牌照车辆,在不违反三地车辆管理规定的前提下(如需配合各地车辆限行的规定),允许其不办理两地牌照直接进出大湾区内地城市。五是,设立更多的对港澳单边开放新平台,试验试点后再推广到大湾区。

毛艳华认为,前海的制度创新,特别是在对接双边协定、贸易便利化协定、政府采购协定、环境标准协定等方面,应设立更高的标准,应走在全国自贸试验区的前列。毛艳华建议,前海应发挥体制性规则性的“压力测试”平台作用,进行风险可控式的先行先试的制度构建,从而成为我国参与全球投资贸易规则重构的试验平台。

陈广汉认为,前海地理位置非常优越,中央赋予前海在金融科技创新高端服务上作为深化与香港合作示范区的使命,因此前海可以发挥科技创新、金融合作,助力深圳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的核心引擎,在开放方面大胆迈出新的步伐。

陈广汉建议,在深化金融合作,携手打造全球的金融枢纽方面,前海应有大作为。前海很重要的定位就是金融合作。金融合作最重要的是跨境资金流动和跨境金融合作。前海应在粤港澳大湾区合作人流、物流、资金流和香港与内地的金融合作等发面发挥优势。

金融创新与风险监管:前海应建立完整的科技金融服务平台

在以金融创新与风险监管为主题的平行论坛,沄柏资本创始人、主席鲍毅,红杉资本中国基金专家合伙人、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车品觉,WeLab虚拟银行董事局主席、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前局长陈家强,深圳市东方富海投资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创始合人、董事长陈玮,大湾区共同家园投资有限公司总裁、香港金副展局董事胡章宏,摩根士丹利亚太区全球资本市场总经理Julien Begasse de Dhaem,西班牙桑坦德银行执行副总裁及亚太区首席执行官孔旭洪,国家科技成果转换引导基金理事长、招商银行原行长马蔚华,第一财经日报副总编辑、第一财经研究院院长杨燕青等相继做了主题演讲。

马蔚华认为,目前,前海最重要的机遇就是要将“金融+科技”完美融合。“金融+科技”逻辑在于运用科技做基础催生金融新的业态,而这种新的业态能够支持、支撑经济产业的新业态,这也就是前海发展的前景。前海只要把金融和科技作为发展引擎,一定能在粤港澳大湾区中发挥重要的动力作用。

马蔚华建议,前海要用科技手段催生金融新业态。前海可以建立大数据互联网征信、第三方财富等平台,还可争取设立量化投资、数字化票据化中心以及数字货币交易等平台。前海还应构建一个支持科创企业的新的金融体系。能够贯穿科技企业各个阶段,从初期到成长期,再到成熟期上市,都有一整套完整金融服务机构与之呼应。此外,前海应重视科技成果的转化,加强对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前海还应促进人才流动。

杨燕青主要围绕数字货币,在数字货币的概念、数字货币的演变和Facebook将推出LIBRA三个方面进行了金融创新与风险监管分析演讲。杨燕青认为,前海是目前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前海可以通过另外一个区域来试验商业化的非CBDC货币,前海应在数字货币领域勇于实验和创新。

孔旭洪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可以为香港年轻人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和更广阔的上升空间。大湾区背靠内地广大的消费市场和新技术创新基地,一定可以给香港和澳门的有志青年提供数十倍于他们此前想像的发展空间与机遇,让他们看到更大的希望与更多的可能性。大湾区本身就是协同包容的,发挥的作用绝不局限于经济,还将在三地社会和谐共生、一体化发展上发挥长期的润物细无声的积极作用。

编辑 刘彦

(作者:​读特记者 张智伟/文 何龙 实习生 马小茜/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