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优秀社会科学家李凤亮:期待用学术进步反哺时代与城市
读特记者 韩文嘉 实习生 苏畅/文 任宪平/图
2019-08-05 08:29

近期,省委宣传部、省社科联组织开展了第三届优秀社会科学家评选活动,共有10名学者获得“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家”称号。深圳两位学者——南方科技大学的李凤亮及深圳大学的陶一桃入选。

李凤亮

在这批获奖者中,“70后”学者李凤亮是最年轻的一位。在南方科技大学,记者对他进行了专访,并畅谈他的学术经历与对深圳学术的看法,从中勾勒出他的学术道路与治学精神。

治学方向从过去、现在转向未来

在人文社科领域,“70后”学者李凤亮身上的一大标签就是“年轻”。2006年不到35岁时,他就成为了当年暨南大学最年轻的文科教授。未及37岁他已成为深大副校长,这在国内高校也并不多见。在本次入选的广东省第三届优秀社会科学家中,李凤亮也是唯一的“70后”。

“其实我并没有什么超常之处,只不过善于使用有限的时间罢了。”李凤亮说。在他看来,在有限的时间里进行有效的自我管理,是在学术以及其他工作上得以快速突破的关键。在求学阶段,他专注学术,几乎没有其他的爱好,大学读书时就在学报上发表过学术论文并被转载,本科和博士期间还两度获得“全国三好学生”。而在工作后,同时兼顾教学、科研、行政等工作,他仍保持着手不释卷的习惯,延续学术研究的热情。在李凤亮看来,“能够从学科的前沿地带、社会的重要进展中发现‘问题’并努力阐释,提供解决方案,是一件愉快而充实的事”。

李凤亮在南科大的办公室里,书柜占了满满一面墙,其中,他的著作就装满了一整个柜子。即使在繁忙的行政工作中,他的学术研究也从未止步。他告诉记者,这个暑假,他还要抓紧时间完成手上三部书稿的最后修订工作,包括《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批评的‘海外视野’”》《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理论与实践》《跨界融合与文化创新:文化产业论集》等作品。

从这些即将付梓的著作内容,其实也可看出李凤亮的研究方向——既有传统的人文研究,也有与现实紧密结合的社会科学研究。他先后任教和工作于江苏师范大学、暨南大学、中山大学,并在美国南加州大学访问一年,2008年调入深圳大学任党委常委、副校长,2016年10月调任南方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而来到深圳之后,他的研究领域也有了跨越式的变化。

此前,他一直从事文艺理论批评与比较文学研究工作,在小说诗学、批评理论、海外华人诗学等方面发表了大量富有价值的学术成果,因此被誉为国内“米兰•昆德拉研究第一人”、“海外华人学者批评理论研究的拓荒者”。而来到深圳之后,他的研究逐渐转向文化产业、文化创新、城市文化等领域,并迅速成为国内新兴文化业态研究的领军人物,先后主持了两个这方面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这种转变,是与深圳丰富火热的文化实践相关的,本地文化创新发展以及文化产业的快速变革,不断推动我在这些领域的观察和思考。”他说。在李凤亮看来,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的对策化、跨界化、国际化、技术化趋向,值得人文学者去积极面对并适应。

他用“过去、现在、未来”来形容这种变化:“在内地,学术研究可能更多是面向过去的静态的对象;在广东,则往往是扎根现实、面对当下问题的研究;到了深圳,我们的学术研究更多的是面向未来、面向全球的,也体现出了更大的跨界性。”

“期待深圳成为人文艺术荟萃之地”

在学术研究的同时,李凤亮在高校还承担了众多的行政工作,为深圳的高等教育以及社会科学学科的发展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深大担任分管文科的副校长的时候,李凤亮提出“基础与应用并重,以应用对策为主”的深大文科发展策略,并积极推动实施“人文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取得显著成效。近年来,深大的经济特区、港澳基本法、城市治理、文化产业、传统文化研究逐渐产生全国性影响,与他的倡导和推动密不可分。2009年李凤亮刚到深大工作不久,就在学校支持下创办起文化产业研究院并兼任院长。十年间研究院注重学术影响与社会效益并重,迅速发展壮大,先后成为广东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广东省委宣传部“重点智库”,并获文化和旅游部批准筹建华南地区唯一的“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

到了南科大以后,他不断推动新型特色文科的建设,组织召开“全球一流理工科大学的文科建设”高峰论坛,推动实施“思想文化建设五年行动计划”。目前,南科大以“小而精、高水平、有特色、规模适度、优势突出”为原则,建设与理工科紧密结合的特色人文社会学科,为理工科学生提供高水平的文科通识教育,为地方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对策咨询,科技考古、创意写作、艺术科技等研究已经颇具气候,影响力不断加大。

李凤亮说,今天,党和国家为高等教育、哲学社会科学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也给予了很多的肯定和荣誉。无论是基础理论的发现,还是为国家社会的建设建言献策,在自己的研究领域,每取得一点进步,能够去反哺所在的城市与时代,这都是令学者非常有满足感和成就感的。“我认为,深圳建市40年了,重视文化、强调人文社科建设的氛围正在日益提升,‘人文湾区’也正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命题。作为人文社科学者,我们应当悉心育人、沉潜治学,用自己的力量推动深圳乃至广东人文社科学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也期待着深圳成为人文知识分子和艺术家汇聚的新兴城市,成为新的理论观念不断创生的城市,最终形成新的‘深圳学派’。”李凤亮表示。

编辑 李怡天

(作者:读特记者 韩文嘉 实习生 苏畅/文 任宪平/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