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日,由广州市老龄办主办、广州市广播电视台新闻资讯广播承办的2019年“我的祖国我的家·弘扬广州好家风”主题演讲活动在广东迎宾馆举办。
活动从全市钻石婚、金婚、银婚上百对的夫妻里挑出 10对有故事、有代表性的夫妻代表,与亲朋好友一起分享家风故事,品读家书经典,传唱家风歌曲,解读家风载体,结合时代变迁的大背景,重温风雨同舟、相濡以沫的爱情亲情,传承尊老爱幼、担当责任的家庭美德。
本次活动还同步举行了2019"我的祖国我的家·弘扬广州好家风"演讲活动,非遗南乳花生传承人刘展名、中山大学老战士合唱团团长陈芳芳以及金婚银婚夫妇代表张光正分享和讲述了他们的家风故事,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人。
延安精神就是我的家风家教
陈芳芳
“我是一个出生在战火纷飞年代的延安娃,能活到今天是万幸了。我们父母辈在延安经历的艰苦岁月,形成了我党革命的优良传统,也是我家族的一种传承的品质——延安精神,这是自己和儿女都受用无穷的精神财富,也是富国强民的传家宝。”演讲活动中,演讲者陈芳芳深情回忆了父母辈在延安经历的艰苦岁月。
陈芳芳女士的父亲陈越平1947年起就从事党的宣传教育工作,直到2001年离休。
陈芳芳家里的书柜有父亲留下的几千本书,书内有父亲划下的圈圈点点,还有不同颜色的笔迹批注,都是多次翻阅后留下的痕迹。现在,后辈们翻阅起这些书,就会回忆起父亲学到老、干到老的干劲,获得前进的力量。
陈芳芳牢记父亲的教诲,中山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当了一名山区中学女老师,一干就是6年。
如今,陈芳芳的儿女身上也有延安精神的缩影。30出头的女儿,只身带着刚出生的孩子在佛冈打拼。在公务员队伍工作十五年的儿子下海,成为了一名创客。
靠双手创造属于自己的价值
刘展明,非遗南乳花生第四代传承人。他说自己传承技艺,除了想留住味道,也想留住对妈妈的那份爱和思念。
刘展明
“妈妈炒的花生为什么特别好吃?我以前不懂,长大之后才慢慢明白,是因为用心。妈妈的这份对工作、对生活的用心,就是我们家的‘传家宝’。”刘展明说,妈妈是他人生最重要的老师。
做南乳花生步骤复杂,明明赚不到钱,为什么还要坚持做?刘展明的答案也很简单,因为妈妈。
每次当他剥花生、炒花生,都会想起妈妈的坚持,想起在那个艰苦的年代,一个女人,为了孩子,为了家,咬紧牙关去做工,义无反顾。“所以,我要把南乳花生传承下去,我要把妈妈的精神传承下去,传给子孙后代。”
刘展明的家风代表的正是千千万万的广州家庭,低调务实、勤勤恳恳。
“敢于担当”是一种责任
“敢于担当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责任。”广州南洋自学考试辅导中心的创办人张光正在演讲中说道,“敢于担当”一直是他们家最重要的家风、家训。
张光正生长于新中国成立初期,有兄弟姐妹七人,当时,母亲是一名小学教师,母亲作为一名教育者的“担当”深深影响着他。
张光正
张光正回忆,自己日后从事教育事业是受母亲影响。改革开放初期,在国家建设急需各类人才之际,张光正创办了一所帮助青年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民办学校——广州南洋自学考试辅导中心。
办学让很多人圆了自己的大学梦,张光正回忆,当年有一个来自湖南的流浪残疾人成为他们的学生,他后来成为一名大学毕业生,通过奋斗成为作家,还被评为湖南省杰出青年。
由于当年办学特色,学校为国家输出了大批的人才,在90年代,张光正所办学校被评为全国自学考试先进单位,他也被评为广州市德育教育先进工作者。
张光正说,为自己当初的这份“敢于担当”感到骄傲,张光正也将这份“敢于担当”的家风传承给了女儿。
在他的影响下,张光正的小女儿在大学毕业后,去粤北山区始兴县支教,当地教育局给予她的报酬,她全部用于资助贫困学生。四年支教结束后,张光正的女儿回到广州成为了一名教师。
“老友记”夫妇再过一把新婚瘾
活动现场还同步举行了“金婚银婚好家风”庆典活动,从全市钻石婚、金婚、银婚上百对的夫妻里挑出10对夫妻代表,与亲朋好友一起分享家风故事,解读家风载体,结合时代变迁的大背景,重温风雨同舟、相濡以沫的爱情亲情,传承尊老爱幼、担当责任的家庭美德。
编辑 刘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