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潮剧《大国赤子》在揭阳首演 演绎黄旭华30年感人事迹

读特记者 吴绪山 文/图
2019-08-02 08:56
摘要

8月1日晚,以揭阳乡贤、我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院士为原型的大型现代潮剧《大国赤子》在揭阳市揭东人民广场剧院首次公演。

8月1日晚,以揭阳乡贤、我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院士为原型的大型现代潮剧《大国赤子》在揭阳市揭东人民广场剧院首次公演。该剧以现代潮剧的艺术手法,首度将黄旭华隐姓埋名30年,舍小家为国家,投身新中国核潜艇研制的感人事迹搬上舞台,生动再现了老一辈科学家为实现“强国梦”所作出的杰出贡献以及付出的巨大牺牲。该剧通过“家乡戏唱家乡人”,倾诉家国情怀,讴歌英雄人物,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首演引发了观众强烈共鸣,剧场座无虚席。黄旭华院士的部分亲属获邀观看了演出。

作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剧,《大国赤子》是揭阳市组织专门力量创作排演的大型现代潮剧,由中共揭阳市委宣传部、中共揭东区委、揭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和揭阳市文联主办。揭阳将《大国赤子》作为该市文化精品来打造,主创团队汇聚了一流的艺术专家,灯光、道具、舞美、音响、服装、布景等均作了精心准备。该剧由国家一级导演钟汉秋执导,揭阳市剧作家黄烈明执笔,国家一级作曲家李廷波作曲,国家一级舞美师徐伟担任舞美设计,国家一级灯光师张学伟担任灯光设计,揭阳市潮剧传承保护中心演出,揭阳市戏剧家协会主席陈联忠主演。

黄烈明在谈到撰写《大国赤子》剧本的感受时说:“黄旭华院士一生所受之苦与委屈是常人难以想象和承受的,他的执着、不离不弃、无怨无悔让我备受感染,我是含着泪水写完剧本的。剧本人物情节等内容创作获得了黄旭华院士的高度评价,这是对我最大的鼓舞。”

《大国赤子》剧目以中国研制核潜艇的艰辛历程为大背景,全剧演出时长2小时,分为序幕和8场剧情,讲述了一个跨越30年的动人故事:1958年,黄旭华被秘密召集至北京,参与我国独立自主研制核潜艇的“09”工程;随后,为了保密和便于近海试验需要,又搬到荒无人烟的渤海湾葫芦岛上。黄旭华不仅要面对着国家经济、科技“一穷二白”的客观现实,而且还要面对个人承受丧父之痛以及特殊时期的不公平待遇,但即使是在含冤受屈的情况下,他依然信仰不变、初心不改、奋斗不息,与第一代核潜艇人先后设计完成了我国第一代攻击型核潜艇和弹道导弹核潜艇,实现了毛泽东主席的“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的宏伟誓言。

【读特新闻+】

黄旭华个人资料

中国第一代攻击型核潜艇和战略导弹核潜艇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船重工719研究所名誉所长黄旭华,原籍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区玉湖镇新寮村,1924年出生于一个以医为主、兼理农商之家,自小便接受了父母给予的良好道德与文化的熏陶。1945年至1949年,黄旭华就读国立交通大学(现上海交大)造船系船舶制造专业,系统学习造船专业理论与技术。毕业后,黄旭华先后从事过民用船舶和军用舰艇的研究设计工作。

1958年,黄旭华奉命进京,秘密参加“核潜艇总体设计组”工作,成为国家开启“09”工程的最初29位专业技术人员之一,曾先后担任我国核潜艇工程第一代副总设计师、总设计师,主持了第一代核潜艇的研制,先后突破了核潜艇最为关键、最为重大的七项技术,是我国核潜艇研制工程的先驱者,领导实现了我国核潜艇装备从无到有的历史性壮举,为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并为我国新一代核潜艇的跨越发展,未来核潜艇的探索赶超奉献了毕生精力,是我国核潜艇科技战线不可多得的战略科学家。

为了国家需要,他隐姓埋名三十多年没有回过老家,连父亲和二哥先后离世也未能见临终一面,默默忍受着家乡父老亲人的误解。

编辑 张克

(作者:读特记者 吴绪山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